揭秘国之长剑!中国导弹部队训练罕见披露

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

国之重器,国之长剑

建军90周年之际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

中国火箭军中最神秘的部队

战略导弹部队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

战略导弹,国之重器。从1959年我国组建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至今,火箭军导弹武器装备经历多次换型,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战略导弹部队的眼光始终紧盯未来战场,为祖国的安全擎起利剑坚盾。

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某型洲际战略导弹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向世界首次揭开战略导弹部队神秘面纱。

我军洲际战略导弹旅建于1959年
 

火箭军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始建于1959年7月,前身为第一地地导弹营,是我军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成功发射了被称为“争气弹”的第一枚地地导弹,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组建58年来,他们精练苦练战略铁拳,倾心铸就大国重器。该旅先后发射数十枚多型战略导弹,圆满地完成了五十多次重大任务。

2013年我军首次雨中发射洲际导弹
 

用训练的方式打仗,以打仗的方式训练,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支部队不断探索实战化训练新模式。2013年的秋天,部队受领了一次特殊的任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发射是全军联合作战演练中的重要一环,部队远距离跨区机动挺进西北,由上级从两个营随机抽点发射单元,按照作战进程准时准点发射。

然而发射当天,导弹进入发射竖井,各系统准备就绪,天空却突然下起了雨,而且雨势越来越大。

洲际导弹在雨中发射从未有过先例,点火号手康平紧盯着发射台前的监测仪表,一旦异常就要终止发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是继续发射,还是退出阵地保安全,考验着现场指挥员的决策能力。

最终,他们选择了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准时准点发射。此次发射,真叫做火箭挟雷裹电,穿云刺雾,直上云霄,不仅检验了我们的武器水平和装备性能,还成功突破多个训练禁区,一次刷新了该型导弹五项纪录。

作为核导弹部队来说,要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打胜仗,生存防护、快速反应和突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他们在全旅范围进行编组分训,探索优化作战流程,作战准备时间缩短4/5,大大提升快速反击能力。

发射前出现故障 禁止专家来帮忙
 

2015年,上级从全旅各个发射营随机抽点发射单元,要求被抽点的发射营独立测试、把关、操作和发射,被选中的发射二营官兵,按照新的作战流程完成了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就在给导弹加电时,系统出现故障。

距离导弹发射还不到一个小时,导致加电故障的原因是什么?发射二营的官兵能否快速排除故障,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准时发射,着急的不仅仅是参与发射的二营官兵,还有场外的专家和工程师,就在此时,参谋长王艳磊却给负责警卫的官兵列出了一张禁止专家进入发射阵地的名单。

“你打仗又不能请这些人过来,是不是?那都得完全靠你引领,这时候不练,你啥时候练兵?只有这个时候把你独立能力练出来了,打仗的时候你才能更有底气。”王艳磊说。

经过快速排查,二营官兵最终查明故障原因,导弹在规定的时间准时发射,打出了这一型号的最佳精度。

“三抗一倒”密闭生存训练常态化
 

火箭军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副参谋长周涛,曾经在阵管连担任排长、营长等职务,负责各个导弹阵地的安全保卫和维护保养,长时间在全封闭阵地生活和工作,他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坐井观天”。

周涛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弹兵,阵地密闭生存训练是必须经过的一道难关。近年来,这支部队开始系统地在发射坑道内进行抗饥饿、抗缺氧、抗疲劳和倒时差训练,导弹兵们称为“三抗一倒”训练。

参谋长王艳磊介绍,战士们进入阵地之后,供给的食物要减到平时在营区的1/3,而坑道内氧气量是平常正常值的80%。通过这种不断地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使每名官兵取得实战资格证。密闭生存训练期间,官兵们要进行连续的特情处置、完成既定的测试发射流程任务。

如今,部队进行密闭生存训练已经常态化。依托阵地的发射能力也越来越强,全旅官兵密闭生存训练时间从最初的几天增加到了几十天,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密闭生存模式在火箭军各个部队得到推广。

全时全域 精确打击 连续突击
 

经过58年的发展,当年的“东风第一枝”已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国“东风第一旅”。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阅兵式上,火箭军向世界展示了6种装备7种型号。这也是火箭军在历次阅兵中展示型号最多、枚数最多的一次,表明火箭军全时全域慑战、精确实施打击、连续火力突击等核心军事能力正在不断提升。火箭军已建设成为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