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沙市人吃的酱油,您知道是在哪里生产的吗?

民国·老同兴绍酒酱园商标(荆城标局提供)

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人依稀记得,上海的老大沽路曾有一家老同兴酱园,附近居民沽酒打油、购买日用调味酱料等都爱往那里跑。当时开酱园的多半是小本买卖,可这家酱园却是非同一般,它的"连锁店"分布全国各地,上海只是其中的一家分店,它的总店设在湖北沙市

老同兴在湖北沙市的总店前身名为同兴酱园,老板叫应祥焕,店址在沙市中山路的东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因江汉平原连年遭受水灾,造成灾民无数,市场凋敝,沙市的工商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兴酱园也因生意萧条,资金亏蚀过半,无法支撑下去,店主应祥焕只得将酱园折价出让。然而,有谁愿意在如此艰难的市道中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商店呢?应祥焕苦苦思索,蓦地想起了一位同乡--上海濮元昌货庄老板的弟弟濮庆忠,便拜托他设法寻找受盘的下家。濮庆忠接受了应祥焕的重托,通过反复筛选,把目标锁定在同兴酱园有500元股金的汤志轩身上。

汤志轩,浙江诸暨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母亲为人帮佣求生,并随母帮佣的主人从浙江诸暨迁到东安,后又迁到沈阳。靠着自己的努力,他读过7年私塾。长大成人后,他做过挑担卖山货的小贩,省吃俭用,攒了一点钱,便于1925年与两位同乡集资1000元,在沈阳盘下了一家南货铺,改名为"三阳春南货铺"。两年后,因三人意见不合,其中两人退股,南货铺遂由汤志轩独自经营,并改名为"南稻香村"。为保证商铺货源充沛、质优价廉,他设法从全国各地进货,在上海便是通过濮元昌货庄代办哈士蟆,从而与濮庆忠有了业务往来。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汤志轩眼看日寇肆意横行,商家已无法正常经营,为避免财产遭到更大的损失,决定将资金从沈阳转移到上海,并在家乡浙江诸暨购置了60多亩地。随后,他以上海为基地,一面依旧开拓自己的老本行南货业,一面又把目光转向了一个新的行业--酱园业,原因是上海当时已生产出受人欢迎的卫生酱油,这在浙江一带成为抢手货,汤志轩敏锐地感觉到这一行业大有可为,便准备重点进行开发。正在此时,濮庆忠受托找到汤志轩,提出要他受盘沙市同兴酱园,真可谓是天缘凑巧、一拍即合。

汤志轩接受了濮庆忠的提议,决定增资改组沙市同兴酱园,扩大生产经营范围,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于是,他亲自前往沙市,着手增资改组事宜。经过盘点,统计出了同兴酱园的实际亏损数。汤志轩决定各股东以原股额实际亏损数打折增资,补齐原有的股本总额1万元,其中他本人投股最多。股本筹齐后,汤志轩将店名改为"老同兴绍酒酱园",然后正式开业。

老同兴酱园开业后,汤志轩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调整和创新,主要从酱园的内部管理、生产工艺和业务经营三个方面入手。

在内部管理方面,他首先作了人事调整,委任自己信得过的濮庆忠为助理经理,并分别从上海、浙江、安东调来6位掌作师傅和掌柜先生,组成以"下江班"为核心的嫡系班子,从而保证自己的管理措施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由上至下严格贯彻执行他亲自制定的"只有店管人,没有人管店"的治店方针。汤志轩还经常到柜台和作坊,找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师傅谈心、聊天,常常给施一些小恩小惠,以此笼络人心和掌握信息。其次,他制定了利润分配办法:股息按年利率1分2厘;盈余按纯利作十成分配,即股东六成、经理一成、职工三成,如业务发达需增加经理时,则分0.6成,在职工三成内扣除。根据总的分配原则,确定职员的月薪为:经理40元、掌作师傅(掌柜先生)28元、师傅16元、店员14元、杂什工10元、学徒4元至8元,以实物折算。

在生产工艺方面,老同兴引进了上海酱油酿制新工艺。当时沙市几家大酱园仍然采用传统的晒酱抽油工艺,因其从投料制醅到制成酱油的生产过程需半年以上,故俗称"伏酱秋油"。这种酱油颜色轻淡,还需要用糖稀炒制成酱色后兑入酱油中,因而口感有些苦涩并带焦糊味。而老同兴采用从上海学来的新工艺,运用烘晒相结合的办法,缩短了酱醅发酵周期,采用压榨取油的新办法。虽然仍要以糖稀增加酱油颜色,但采取煮而不炒的方法,并增加适量防腐沙利粉,既增加了酱色,又无苦涩焦糊味,而且不易生霉。运用这种新工艺,使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而且产量高、质量好,效益也大大提高。

在业务经营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是整修门面、装潢店堂,使门面焕然一新,让顾客一进门就留下良好印象。他还从江浙运来许多上面写着"老"或"泰"等字样的大绍酒坛子,堆在店堂里,以示本店生意兴隆,通达四海,让顾客增强信任感。

第二是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老同兴酱园派出许多推销员,携带印制精美的广告图片,实行"定点、定量、定责、定酬"的"四定"办法,分别到沙市附近的石首、藕池、华容、公安、郝穴、松滋、河溶等县、镇推销产品,同时让这些地方的经销店按零售价8折计酬进行试销,很快使产品打开了销路,许多试销户成为定点户,有的甚至成为经销店或代销店。

第三是努力占领市内销售市场。老同兴酱园开业后门庭若市,不久又在中山路西段七里庙增设了一个门市部,还将一首人人熟知的唐诗改写为:"春节时期雨雪飞,路上往来不断人。借问酱油谁家好?七里庙前老同兴",并印为小传单在大街小巷张贴和散发。此外,酱园还派出许多胶轮手推车流动售货,打着"上海卫生酱油"的布招牌,走街串巷,向居民推销自产的"金鸡牌"卫生酱油。同时,还派出专人到各餐馆、号栈推销,许以九五折计价的优惠。为争取更多的生意上门,老同兴酱园除经销自产商品外,还兼营绍兴酒、杂货和各地名特酱制品,使顾客到这里可以有更多的品种选购。

民国·老同兴绍酒酱园发票(张翅翔提供)

这些措施很快就收到了成效:在短短的两年之内,老同兴酱园的产量和销售利润就跃居当时沙市19家酱园之首,利润是开业初期股本总额1万元的2.6倍。

1937年秋,日寇侵占淞沪地区,原在浙江经营海货的许松龄因店铺受损倒闭而逃往西南避难,途经沙市时,濮庆忠劝说他投资于沙市老同兴酱园合股经营。许松龄投资2000元,与老同兴账面资产2.6万元相加,共为2.8万元。汤志轩将其中1.48万元用于沙市老同兴的生产经营,其余1.32万元则用来建立宜昌分园,跨出了向外地发展的第一步。1938年夏,股东会议决定由许松龄携资1万元,到湖南常德设立分园,接着又在沅陵开设分园。不久,汤志轩拨款在四川万县与人合伙设立分园和一家绍酒厂,并委任濮庆忠为万县分园经理。

1938年11月后,汤志轩、许松龄等经商议从沙市、宜昌、常德、沅陵等分园中各抽部分资金,筹款3.15万元,建立了老同兴昆明分园,由许松龄任经理。1940年6月,沙市、宜昌相继沦陷,汤志轩便西上重庆筹组分园,集沙、宜两园所出资金和各人新增投资共11万元,开设了老同兴系统中资本最雄厚的重庆分园。后来,他们以重庆分园增值和拨付的资金,又先后在四川的成都、宜宾、乐山、自流井、内江、涪陵和湖北恩施建立了7个分园。由于经营得法,老同兴此后又在四川的巴东、雅安;云南的曲靖、楚雄、乐丰、祥云;贵州的贵阳、遵义;湖南的衡阳和广东的曲江先后设立分园。至此,老同兴酱园在大西南各地已设立20余家分园,声名鹊起,"老同兴"牌号已为许多人所熟知。

抗战胜利后,汤志轩等又筹划向东南沿海各地发展。先是在上海老大沽路设立分园,又在上海闸北购地建厂。1946年,又在南京、长沙、南昌、汉口等地设立分园。就这样,从1935年老同兴酱园初建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汤志轩等人利用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将一个原本股金仅1万元的沙市老同兴酱园,发展成为拥有30家分园、职工总人数842人、资金总额达214万银元的企业群体。

然而,这30家分园虽然名义上分属重庆的汤志轩、昆明的许松龄两大派系及万县的濮庆忠这一得力支系,但实际上都是各自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由于当时反动势力的压榨和货币恶性贬值的打击,不少分园因无法维持而关门倒闭,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仅剩下昆明、重庆、贵阳、上海、万县、成都、长沙、沙市、宜昌、汉口等18家分园。解放以后,这18家酱园在1956年分别走上公私合营之路,为我国调味品酿造工业作出新的贡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