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而修建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座落在长江北岸沙市区解放街办望亭巷矶处的荆江大堤上,此段堤面宽广平整,视野十分开阔。不远处的万寿宝塔与巍然屹立的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相互辉映。
长江从荆州市上游的宜昌枝江市到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洞庭湖口)这一段,因流过荆州全境,被称之为“荆江”,全长360公里。荆江河道曲折、蜿蜒绵亘,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河沙大量沉积,有的地方河床已高过两岸平原,成为“悬河”。自古以来便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一到汛期江水便高过市区房顶,形成“人在水下走,船在屋上行”的危险状态。时时威胁着江汉平原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1950年冬,毛主席亲自审阅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74次行政会议通过了工程计划实施办法方案,作出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
1952年4月5日工程全面动工,中央调集了10万兵力和动员了20万民工参加工程建设,决心在当年汛期前完成工程。广大军民夜以继日、艰苦奋战,至6月20日,以75天时间提前建成了震惊中外的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高速施工的奇迹。
纪念碑上的大理石浮雕
这项工程包含有公安县虎渡河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东麓节制闸(即北闸和南闸)、总面积为921平方公里的蓄洪区、分洪区南线大堤等工程,可蓄纳54亿立方米过量洪水。从而使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纪念碑上的大理石浮雕
为了纪念这一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7月,在沙市和太平口两地修建了纪念碑亭,以彰显领袖的伟业殊勋、博大的为民情怀和参加工程建设广大军民的丰功伟绩。
沙市荆江大堤上的纪念碑体为花岗岩方形塔式建筑,共三层,有10余米高。第一层碑体底座四周是白色大理石浮雕。
面对长江的正南面雕刻着参加建设的工农兵英雄典型形象,其中肩扛锤子的女农民原型是荆州市松滋的农民辛志英,她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
其它3面则刻画着当年军民团结奋斗的情景。
纪念塔第二层正面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字:“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北面镌刻着周恩来总理手书:“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西面是工程总政委李先念、工程总指挥唐天际合写的纪念碑文。
东面是时任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题写的七言韵颂词。
第三层塔顶上是一颗立体红色五角星,象征着党的光辉沐浴着荆江两岸人民,照亮了光辉前程。
纪念碑东西两侧各有六角立柱攒尖亭一座,绿色琉璃瓦,红色立柱翻拱造型,极富民族特色。
亭内立有白色大理石碑,庄严肃穆,上面恭恭正正的共镌刻有928位英雄模范的英名,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无比缅怀英模们的煌煌伟绩。
2006年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再次得以精心修缮。巍巍塔亭、滔滔荆江,引得无数海内外游客来此瞻仰。
中国古建筑和红色元素的完美融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