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前的电影院,到建国后公有制影院计划放映;从一家影院唱独角戏,到13家影院林立抢夺市场,荆州的电影放映行业走过了大半个世纪。
本网记者专访了原沙市人民电影院经理徐永暄,他讲述了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荆州电影放映行业走过的风雨历程。
上世纪50年代的沙市人民电影院
上世纪50年代沙市人民电影院的工作人员
建国初期 私人影院靠情色电影“揽客”
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市、荆州等地尚未开展大范围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沙市有两家私人影剧院,一家叫新时代电影院,位于中山路老天宝附近,另外一家是胜利电影院,位于沿江路(现二医院中山分院附近),每个电影院有700多个座位。
1951年,19岁的徐永暄从沙市民众教育馆抽调出来,与10多名青年人一起,改造了建国前的青年电影院,在中山路原沙市邮局附近,创办了沙市人民电影院,这是沙市第一家公有制电影院。
当时的人民电影院设施比较差,不到300平方米,仅有700多个座位,都是带靠背的木制座椅,座椅之间的走道非常狭窄,观众难以走动。
1951年5月,沙市人民电影院开始放映第一部影片《千里南征》,这是一部讲述林彪指挥辽沈战役后,从东北转战江南的革命题材影片,票价是8分钱,可第一部影片,只卖出了200多张票。
徐永暄回忆,当时的私人电影院对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他们都是放映旧时期留下的电影,如《梁红玉》等一些带有色情情节的电影,私人电影院几乎场场爆满,而当时的人民电影院一般都不会坐满观众。
后来,徐永暄与同事们想了不少办法宣传电影,在每一部电影放映前,他们用黄裱纸印制宣传单,介绍电影的故事梗概,每次都印刷4000多份,到处张贴散发,还利用一个乐队,从胜利街到中山路巡回演奏,宣传电影,并在电影院的阳台上,张贴很大的宣传海报。这样一来,效果非常好,很多观众前来排队购买门票,这以后,几乎每场电影都坐满了观众。
1952年,沙市人民电影院收购了私人经营的新时代电影院,并将其改建成新的人民电影院。不久,另一家私人电影院--胜利电影院也倒闭了。
看场电影 荆州人步行1个多小时到沙市
当年,沙市人民电影院的放映机是提包机,可以移动,电影院有两台放映机,徐永暄既是放映员,又是经理。他告诉记者,放映一部影片通常是两部机器轮流工作,为的就是缩短中间换胶片的时间。
有一次,在放映电影《赵一曼》时,一部放映机出现了故障,一直靠另外一部放映机播放,每放完一卷胶片,就会停顿2到3分钟,往往会打断观众收看影片的节奏。
那时,人民电影院放映的都是革命题材的电影,如《白衣战士》、《中华女儿》、《赵一曼》等,几乎场场爆满。这一段时间的影片都是黑白的,画面并不清晰,多数影片的长度在1个小时左右,也有半个小时、10多分钟的短片。
1953年,沙市人民电影院的放映机,更换成由哈尔滨生产的座式电影机,画面要比提包机清晰2倍多。一年后,电影院开始放映《梁山泊与祝英台》、《解放了的中国》等一系列彩色电影。
徐永暄回忆,《梁山泊与祝英台》是沙市放映的第一部彩色影片,当时市民排着长队买票,这部影片通宵达旦放映了几天,往往是前一场还没有放完,下一场的观众就挤进来等着看。
后来,沙市人民电影院的设施逐步改善,影厅里装上了电扇,门口也开始有一些商贩卖起了瓜子、花生等零食,许多观众在里面边吃边看。为了吸引学生、单位集体来看电影,他们还卖起了合同票(类似现在的集体优惠票),原本卖8分的门票,每张便宜2分钱。
1957年,放映《上甘岭》等影片时场场爆满,他们一直是通宵达旦的放映,观众看得乐此不疲。由于当时荆州城没有电影院,不少市民就步行1个多小时,或者从护城河划船到沙市看电影。
荆州首部纪录片录制成功 电影院争相放映
1958年10月,荆州地委在屈原路创办荆州电影院,由一间大礼堂改建,里面是一排排木制的长条椅,条件要比沙市人民剧院差,尽管如此,不少经常到沙市看电影的市民,开始选择在城内看电影。
就在这一年,荆州地委成立了江汉电影制片厂,徐永暄与1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一个拍摄专班,用一台旧摄像机,拍摄出一部反映沙市环境卫生状况的记录片《沙市七无城》,拍摄历时一个多月,片长10多分钟,这部影片曾先后在沙市人民电影院、荆州电影院连续放映多天。
此后,江汉电影制片厂前后拍摄出10多部反映荆州、沙市发展变化的记录片,如《将台人民公社》、《漳河水岸》,在当时荆州、沙市城区的两家电影院内和各县放映队循环放映。
徐永暄回忆,最让电影院头疼的,就是经常出现电影“串场”的现象。为了抢在同一天放电影,几家电影院常常在一个时段内放映同一部影片,一家电影院放完一卷胶片后,另外一家就要在10几分钟内将胶片送到电影院,一部影片有7、8卷胶片,几名工作人员前后要跑8趟。
徐永暄介绍,当时,市民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一直把看电影当成一种乐趣,因此,对电影的热情都很高涨,一家电影院一年最多放映3600多场,几乎一天就要放映10场。
当时,荆州地区在天门、仙桃、荆门、钟祥等几个县设立了电影放映队,荆州城区的电影院承担着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分发影片的工作。
13家电影院林立荆州街头 十年后惨淡收场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电视机开始走进荆州市民家中,带给市民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但不少市民对电影依然痴迷。
1979年,沙市影剧院开业后,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看电影,率先在影厅安装沙发,此后,沙棉、荆棉等企业相继成立了电影院,为职工定期放映电影,不少企业还成立露天电影院。
1982年,荆州首家放映立体影片的红星路电影院开业,放映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吸引了不少市民排队买票。
徐永暄介绍,据当时文化部门统计,80年代时,荆州、沙市城区有13家电影院,每25000人就拥有一家电影院,不少企业成立的电影院,成为职工娱乐场所,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原沙市棉纺厂的张姨妈告诉记者,最初企业成立电影院时,他们非常开心,离家又近。当时放映《少林寺》时,厂里的人把整个电影院挤满了。但几年之后,大家对电影的热情不再高涨,晚上在家里看电视成了一种习惯。
90年代初,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以低廉的票价吸引观众的录像厅,在荆州、沙市街头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荆州、沙市城区电影院开始不景气。到了90年代以后,一些企业效益出现下滑,其创立的电影院最终关门停业。
据徐永暄介绍,到了90年代中后期,荆州、沙市城区只剩下江汉影都、江陵电影院、沙市影剧院等5家电影院,一时间,荆州的电影放映行业呈现出萧条的景象。
目前,荆州城区仅存两家电影院,一家是江汉银兴影都,拥有6个影厅,另一家是沙市凯乐剧院,拥有2个放映厅。随着时代的变迁,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一家超豪华的国家五星级电影院--江汉银兴影都应运而生,荆州电影放映业从此将开辟一个新天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