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将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

云上荆州报道(荆视新闻联播记者 周建平)荆州市数字城管项目建设推进会今天召开。

根据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要求,结合荆州建成区102平方公里城市管理工作实际,荆州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建荆州市智慧城管平台,积极推进市级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我市将组建全市统一的城管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组建全市统一的12319呼叫中心系统,并延伸到县市区监督指挥中心,接受市民投诉,处置反馈城市管理问题。

除市级平台外,目前,荆州区已基本建成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沙市区已完成项目招标,荆州开发区也正积极跟进。

什么是智慧城管?

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管在理念上强调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在制度上注重营造全社会参与塑造城市公共价值的开放创新生态;在技术上注重通过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媒体、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管突出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人本化服务转型,强调通过协同共治、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塑造,以人为本实现创新2.0时代的城市管理再创新。

四大特征

智慧城管的四大基础特征体现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

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管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管理。

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管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管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管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群众的力量。

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管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Lab、Living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两大基因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形态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创新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管理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智慧城管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维基等社会工具的应用,更需要LivingLab等用户参与的方法论及实践来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有两种驱动力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管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形态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创新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如果说创新1.0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创新形态。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信息装备中心主任宋刚博士在“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与管理创新”的主题演讲中,从三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社会脉络出发,对创新形态转变带来的产业形态、政府形态、城市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维基等社会工具的应用,更需要LivingLab等用户参与的方法论及实践来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同时他结合北京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管建设对创新2.0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圆桌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主持,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信息装备中心主任宋刚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童云海教授、国脉互联董事长、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教授、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丁爱民副总经理和中星维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曹捷总经理参加了讨论。

孟庆国教授在主持中强调,创新2.0不仅推动了政府2.0、企业2.0等政府管理、产业运行的新形态,也在更深刻的改变着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机遇,而社会管理创新也正是要在社会管理领域实现从创新1.0向创新2.0模式的转变。他对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的智慧城管探索进行了肯定,认为北京的智慧城管建设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管理创新案例,并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开放创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推动城市可持续创新。杨冰之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在整个生产服务体系中的位置,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强化群众满意的目标、强化社会需求的导向,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切入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建设。

童云海教授认为,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和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是对智慧城市管理的创新探索,他提出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市民参与,让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为从服务对象、市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

宋刚博士在讨论中指出,智慧中的“智”是技术、“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注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民的参与,做到城市管理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北京城管正依托基于物联网和创新2.0的智慧城管建设积极探索创新2.0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

孟庆国教授在总结圆桌讨论时强调,泛在不仅仅是指网络、技术方面的泛在,更是指创新和服务的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智慧城管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

实现路径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创新2.0视野下的城市管理创新》总结了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的八大差异,将智慧城管的四大特征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指出要建设创新2.0时代市民参与、大众创新、开放协作的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必须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管三大技术支撑平台,即城市管理物联网平台、“云到端”智慧城管基础支撑平台、数据资源整合和系统综合应用平台[1]。《执法城管通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设计与应用》进一步强调“云到端”基础支撑平台是智慧城管的重要技术基础,强调把握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机遇,通过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云到端”的智慧城管基础支撑,通过流程再造和管理重塑,以服务视角设计推进执法城管通 “三个一”,实现智慧城管“五位一体”功能到掌端,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2]。通过智慧城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可以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并进一步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方法论应用,强化市民参与、大众创新、开放协作,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智慧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

与数字城管的八大差异

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管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将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管理对象、参与主体、管理方式的变化。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存在以下八方面的差异 :

第一,数字城管通过城市地理空间信息与城市管理各方面信息的数字化在虚拟空间再现传统城市,智慧城市则注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

第二,数字城管通过城市管理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及初步整合提高各行业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并实现了初步协同,智慧城管则更强调通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的集约化和智能化,发挥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效能。

第三,数字城管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管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依托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等载体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

第四,数字城管的管理对象聚焦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部件”和“事件”管理,即围绕“物”(城市公共设施及环境)及与“物”相关的“事”的管理,智慧城管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及社会服务管理,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人、地、物、事、组织”的全方位管理。

第五,数字城管通过专业队伍参与网格划分、数据普查等方式关注数据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智慧城管则更加关注社会各方参与的开放数据建设与共享。

第六,数字城管通过建立监督指挥中心、聘用监督员等方式实现指挥和监督的协同互动,智慧城管则更注重通过社会资源的广泛发动,通过市民城管通、城管政务维基的方式汇聚大众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第七、数字城管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会生产和管理效率,智慧城管则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更关注用户视角的服务设计和提供,更强调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及其间的市民参与、用户体验,即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创新。

第八,数字城管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管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总之,智慧城管基于数字城管建设,是创新2.0时代面向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的城市管理再创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