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往事 | 荆沙基督教的牧师们


沙市圣公会办公楼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个冬夜,一个叫王房全的17岁少年到沙市码头搭船,准备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不料他在登船时落入江中,不会游泳的他直呼耶稣救命,在顺水漂了十七八里后才被人救起。事后,已是基督教徒的母亲说是上帝帮了他。

最先将基督教带入荆沙的是美国圣公会,时间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初期去受教的信徒不多,因为坊间流传着洋教士会挖人眼睛的传言,但那些教士很有办法,在教堂做完礼拜后,就给教徒发点菜粑粑或面卷子,这对那些贫困的人很有吸引力。后来,该会派桂美鹏牧师到荆沙当会长,桂身材矮小,人很瘦弱,但做事很有魄力。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在沙市花家湾(今逢春坊)创办了美鹏学堂(今新沙路小学),这是荆沙最早按西式分班制受课的小学堂,开了荆沙现代教育之先河。该学堂当时只收教徒的子女入学,对学习好的孩子还可保送到武昌文华学院深造。桂牧师的这一招很灵,吸引了不少的人入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在沙市庶园路(今五一路)盖了座小洋楼,在那里设了个公共阅览室,每礼拜三夜晚给教徒们上文化课。

桂牧师是个教子有方的人,他生有四女一子,儿子桂质庭是美国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后来在武汉大学做了系主任。女儿桂质良也是美国约翰霍甫斯金大学的医学博士。他不仅将子女教育得好,还帮助了像王房全那样的苦孩子。王父是个聋哑人,在沙市码头当搬运工。王母也只有一只眼,靠给人干杂活补贴家用。后来桂牧师让王母到教堂帮忙,借她房子住,每月还给她5块大洋。在王房全12岁那年,桂牧师又送他去宜昌教会学堂读书,后来又资助他去上海读圣翰大学。王房全后改名王芳荃,在上了清华学堂后又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归国后在清华大学当注册部主任兼英文教授。桂牧师很喜爱王芳荃,后将大女儿桂月华许给了他,他俩生的儿子就是日后名满上海滩的文化人王元化。


王芳荃(右三)和家人(中间是少年时代的王元化)

继桂美鹏之后,1912年,该会的杨器之牧师又创办了圣路加中学,杨自任校长,经办人是戴练江。校址在沙市崇文街的黄州会馆,那里边有大院子、戏台和两栋二层楼房。教学照搬武昌文华大学附中模式,开有英文、国学、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此外,学生们每周还要去教堂做礼拜,有不少有钱的人都将子女送到这里来就读。

杨器之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宗教科,有过留洋经历,早年曾参加过革命团体日知会。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上海全国学生联合会派出“五卅”惨案宣传团到荆沙搞募捐活动时,杨器之与教员童世光等人发起后援会,支持学生们上街举行反日游行活动。后来因该校的一位外籍教员与学生发生冲突,一个叫李敬先的教员带着大部分学生离校,到宁波会馆去办了振华中学,因而该校才不得不停办。

瑞典行道会在荆沙布道要比美国圣公会晚,该会的晏立德(音译)牧师在沙市巡司巷江边修建教堂时,已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但后来该会在荆州城建了一所规模不小的神学院(也称神学校),它的创办与一个叫陈崇桂的教徒有关。


20世纪30年代的荆州神学院

陈崇桂,祖籍湖北孝感,清光绪九年(1883年)出生在武昌,教名马可。陈父是个箍桶匠,陈母给人当佣人。他7岁那年,其母到瑞典行道会韩宗汉(音译)牧师家中帮佣,因而他认识了韩牧师的夫人,那个夫人很喜欢他,经常带他去教堂做礼拜。陈崇桂在16岁那年受洗礼,后由瑞典行道会资助上了武昌博文中学,毕业后去一所教会学校作了教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位创建瑞典行道会的牧师来武昌,在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陈崇桂对这位牧师说中国地广人多,但传播福音的人太少,因而应当办所神学院,多培养一些神职人员。他的话引起那位牧师的重视,第二年春天,那位牧师请在华的瑞典行道会和美国行道会派人到昙华林道路堂,共商创办神学院一事。当时鄂南的教务由瑞典行道会负责,鄂北的则归美国行道会管理。会上双方商定将昙华林的瑞典行道会圣经学校迁往鄂中南的江陵县,在荆州古城中建一所荆州神学院。办学费用由两会均摊,管理实行董事会制,首任校长由美国行道会的李真(音译)牧师担任,教员有文明盛(音译)、陈崇桂等人,学院的筹建由陈崇桂负责。

陈崇桂在荆州城(也称江陵城)的惠城街(今荆中路)选了块地,这里在明代曾为辽王府,清代改为供奉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药王庙(今荆州军分区大院)。由于两个教会都舍得花钱,因而学院的房子建得很气派,总建筑面积约2150平方米,建有一座高二层的教学楼,带有尖顶小教堂和拱券通廊;教学楼旁边还建有四栋供外籍教员住的小洋楼,都装有玻璃窗和壁炉,房前屋后种着银杏、腊梅和罗汉松,环境十分幽静。

荆州神学院初期的办学规模不大,“江陵城内之行道学校,其组织、其课程与寻常学校大相径庭,专门研究神学之学校也。其学生由各处教会择其信仰深刻之青年教徒,考送来校,毕业后大抵以传教为职业。全校分神科三班,普通科一班,学生共二十七人,以籍隶襄阳、南漳、宜昌者为多。教员六人,属于西国者三人,一为美籍之毕德海,一为瑞典籍之史克圣夫妇。课程分普通与神学二系,普通课程有国文、英文、代数、史地、哲学、天文、地质、伦理等科;神学课程则有比较宗教学、辨惑学、教会学、教会史、新旧约等。房屋整洁、经费由美国行道会支给,教职员待遇,颇称丰富”(引自《江陵县教育志·鄂西教育现状及其问题》)。


陈崇桂牧师(右一)和家人

陈崇桂在荆州神学院呆了16年,其间他依托学院还创办了一所中学。在学院里他既是教员又是学生,曾于1919至1922年间去美国、瑞典等地旅行布道,并在美国惠腾大学进修,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回荆州神学院后晋职为牧师。1925年,陈崇桂与该院董事会的外籍教士发生冲突,遂辞职去“基督将军”冯玉祥那里当了一名随军牧师。

许多荆沙人对这座神学院都怀有好感。1931年,荆沙遭遇了一场大洪灾,荆江大堤决口,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荆州城避难。为了安置这些人,学院敞开大门施粥赈灾并提供住宿。1940年6月荆沙沦陷前夕,荆州神学被迫停办,不少学生跑到宜昌去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荆沙沦陷后,为躲避日军的杀戮和奸淫,有350多名从武昌、麻城、鄂城、稀水等地逃来的难民躲进了神学院。为了保护这些难民,瑞典行道会的人在教学楼顶搭了一座铁棚,上挂瑞典国旗,以阻止日军的闯入。1944年12月,该院的唐金城牧师因在潜江暗中帮助过抗日游击队,被人告密后在沙市遭到日军宪兵队的逮捕,人被打得死去活来,但唐牧师使终未吐露一字。

除荆州神学院外,瑞典行道会还在沙市办了所小学。1934年,该会的夏定川(音译)牧师趁总会干事巴利莫来荆沙视察之际,向他提出新建一座教堂和一所小学的请求。后来这个请求被总会批准,1936年,来华接任夏牧师的安义理(音译)牧师在沙市李家大塘(今文化坊)建了一座哥特式教堂和一所附属小学,这就是后来的沙市华瑞小学。

教会办学堂增强了对教民的吸引力,然而办医院的吸引力似乎更大。1917年,有英国皇家医学院博士头衔的李星阶来沙市,与一个叫李青峰的人借邓家花园(今毛家坊处),办了一所有30多张床位的慈济医院。1926年北伐时,该院因战乱而停办。1927年,在瑞典行道会的资助下,他又在毛家坊创办了一所规模更大的康生医院,院内有座高三层的医疗楼,医疗设备也比较先进,并聘有2名外籍女护士长,是当时荆沙最好的一座西医院。

李星阶是瑞典行道会的教徒,他医术高明,有一年,他为一个少女摘掉了背上一个20多斤重的大瘤子,这使得他的医名传遍了荆沙。他医德很好,看病收费便宜不说,有时遇上一些实在拿不出钱的病人,他还干脆分文不要。1932年,李星阶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依托康生医院办了所护士学校,该校学制三年,为荆沙培养了不少护理人员。

之后来荆沙布道的还有美国路德会,时间是1921年。该会的人来得虽晚,但却在沙市一连建了永生、三一和锡安三座教堂。初期该会的信徒不多,但也是通过办学堂和医院逐渐提高了教会的吸引力。1929年,该会的格特鲁德女教员在沙市教堂开办了诊所,那年恰逢荆沙流行瘟疫,仅开业的头四个月就接诊1200余人,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与此同时,她还与人办了一座锡安小学。

1928年,一个叫崔美满(音译)的牧师揩夫人安娜到荆沙布道,他当时只学了6个月的中文,就开始用结结巴巴的中国话与人打交道。1940年荆沙沦陷时,他利用美国教会神职人员的身份庇护了不少难民。他这个人很灵光,在发现日军荆沙警备司令部的一个军官对基督教有兴趣时,他便找机会接近他,并用基督教义去影响他,后来通过这个军官的帮忙,他还对一所被炸毁的教堂进行了重建。1941年12月太平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抓捕在荆沙的美籍传教人员,荣日升(音译)牧师被抓后关进了潍县集中营。然而头脑机灵的崔美满牧师却逃脱了日军的魔爪,于1942年克服重重困难逃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城家中与亲人团聚。

(该文选自张俊正在撰写的新著《民国荆沙往事》,张俊老师授权发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