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个80后带领团队击败美国 获超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以及众多科技媒体都在关注

来自湖北的80后科学家付昊桓和他的团队

干了件大事儿!

北京时间11月17日凌晨,在美国丹佛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017)上,由付昊桓等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ACM GordonBell Prize),这一奖项被称为超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

颁奖现场,左二为付昊桓

什么是“戈登·贝尔”奖?

获奖证书

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设立于1987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于每年11月在超算领域国际会议(SC)上颁发,旨在奖励时代前沿的并行计算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应用的杰出成就,被誉为“超级计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

“非线性地震模拟”为什么这么牛?

唐山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的模拟区域(320公里x320公里x60公里)

基于史上最强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付昊桓团队成功地设计实现了高可扩展性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该工具首次实现了对唐山大地震(M7.8, 1976)发生过程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使得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拥有世界第一计算力 他要探索关乎全人类的复杂问题

付昊桓是湖北红安人,1999年黄冈市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硕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博士。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计算中心任博士后研究员,现在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

付昊桓自称是个“异类”,他本科、硕士、博士时学的计算机,却在博士后时偶然遇到了一位搞地学、计算机学交叉研究的老师,开始了地学研究。

付昊桓有两个目标:“一是以应用软件将世界第一的计算力转化为科学及工程问题的突破与创新。二是以超算中心为平台,再将顶尖的科学转化为一流的服务,以此为基础,去探索地震、气候变化等关乎全人类的复杂问题,实现对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有效辐射。”

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付昊桓任职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拥有迄今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这个超级计算机有多厉害呢?它的峰值计算能力为每秒12.5亿亿次,持续计算能力也能达到每秒9.3亿亿次。

付昊桓解释,这台机器算一分钟,相当于全球72亿人,每个人拿个计算器在那里不间断地算32年。美国一个专家也有一个有意思的比方,假设在一个10万人的体育场,每个人拿一个笔记本电脑,一百个这样的体育场加起来才相当于这样一台超级计算机计算能力。

有史以来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能干嘛?地球上的一切,都在它的计算之中。点击视频,付昊桓告诉你超级计算机怎样影响你的生活。

两获最高奖大奖背后是“7×24小时”奋战

超级计算机为解决重大工程和科学难题而生,目前,“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已经涉及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气象气候等19个领域,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应用、先进制造等领域解算任务几百项,一年来共计完成200多万项作业任务。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有3项全机应用首次入围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占全球提名的一半。付昊桓参与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29年来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今年“戈登·贝尔”奖提名的3项应用中,有两项都来自于中国,而且这两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成果都是由付昊桓领衔,另外一项提名应用则是美国普渡大学的“大规模并行3D图像重建研究”。除获得“戈登·贝尔”奖的“非线性地震模拟”项目,中国入围的另一项目“全球气候模式的高性能模拟”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付昊桓参加“ 戈登·贝尔” 奖答辩

“得奖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睡觉。”身兼今年两个项目论文第一作者的付昊桓和在得知获奖后,感叹终于有时间睡一觉了。

原来,奖项的申报是有时间节点的,在冲刺的最后一周里,团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而处理数据所用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每天的电费就达20万元左右,真的是“时间就是金钱”。

那7天,付昊桓带着整个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不能让机器停下来,否则就少了测试和运行的时间。多日的“连续作战”后,“非线性地震模拟”项目终于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和公众见面。这一项目首次实现了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使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