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努力,联合国授予他们环保最高荣誉!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资料图:塞罕坝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

当地时间5日18时许,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今年的“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其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塞罕坝成就不仅对中国北部,对全世界都是一种激励,树立了榜样。三代人的努力恢复了一片林海,这非常了不起。

当天,在新闻发布会后还举办了颁奖晚会,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上台领奖发言说,这一奖项是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0多年艰苦创业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

“地球卫士奖”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从2005年开始颁发,是联合国表彰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

塞罕坝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不久前,央视记者专门前往塞罕坝林场,采访了林场职工。

职工代表们表示,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奖项是对塞罕坝人努力的肯定,塞罕坝人将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传播得更广。

年近七旬的陈彦娴1964年来到条件艰苦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作为林场第一代护林人,陈老经历了造林事业最艰苦的时期。已退休的陈老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第二代、第三代护林人,能把前人辛勤栽下的绿色永远传下去。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职工陈彦娴:“现在党对绿色发展非常的重视,我们也要求我们的下一代要牢记使命,把塞罕坝的绿色让它更大、更发展、更有前途。”

塞罕坝精神的实质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新一代的塞罕坝人没有忘记这一使命,把目光投向了9万亩的石质荒坡。在这些造林困难的荒坡上种树,要开凿很大的石坑,树苗和覆土都都要靠人扛马拉。几年来,塞罕坝人硬是又播撒了7.5万亩绿色。

进入新时代,塞罕坝人正在从单纯造林向修复森林生态系统转变。通过一系列森林抚育工作,未来的塞罕坝将改变人工纯林树种单一、林型简单的面貌,真正形成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近自然生态圈,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更坚强的生态保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只有人类尊重自然,让自然与人类共生的观念,才能使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人的生活也才能越来越美,越来越幸福。”

三代人久久为功 创造绿色奇迹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的南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阻止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塞罕坝人不断植树造林,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曾经的塞罕坝,物产富饶,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清朝晚期,为填补国库空虚,这里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围放垦,再加上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失去了生态屏障,内蒙古高原的风沙直接侵袭北京。

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中央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18个省的369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工人组建了第一支创业团队。

在塞罕坝,一年中有120天的时间气温都在零下20℃以下,塞罕坝人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啃窝头、喝雪水、睡窝棚,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场。55年来,三代人建设了112万亩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

如今的塞罕坝,生态效益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80%,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森林抚育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如何把人工林改造成近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群落,是新时代塞罕坝人不断探索的课题。

通过一系列抚育措施,目前塞罕坝已经初步实现了乔灌草结合的森林生态群落,一个近自然的森林生态圈正在京津冀的北部成型。

12月初,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林场的施工员开始了修枝作业。冬季是一年中树木生长最缓慢的季节,这时修枝,可以减少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长期以来,塞罕坝林场112万亩人工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栽植过密的问题。既不利于林木的健康成长,林区的生态稳定性也变得非常脆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生产力概念,倡导把“自然休养”转变为更积极主动地“生态修复”。塞罕坝人受到启发,开始对部分中幼林进行抚育作业,力争将人工林实现自然化改造。

经过反复的试验,林场工作人员将部分林区的人工林从每亩333株的初植密度,通过抚育措施逐步调减到每亩30至15株,林下的空间则补种部分观赏性和生态价值更高的树种。在一片经过了自然化改造的林区,记者看到这里的树种明显丰富了许多,也更加接近自然的森林状态。

△资料图:塞罕坝草原的五彩秋色

五年来,塞罕坝人完成了从单纯造林到对森林提质增效的转变。累计完成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5万亩,补种云杉、樟子松等多样化树种二十余万株。经过自然化改造的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以往每年都会爆发规模不等的病虫害,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飞播灭虫的方式。而现在森林整体的抗病虫害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林下的物种也丰富起来,有陆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真菌179种、植物625种,真正成为了一个森林生命共同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