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发文,难毕业 博士生们有话说:拿什么"爱你",我的C刊?

近日,一名教授关于“发C刊论文快把博士生逼疯”的网帖在网上被热议。C刊是什么?博士发C刊(核心期刊)为何“压力山大”?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为你揭示博士生与C刊背后的“爱与恨”。

人文学科博士:发C刊难,毕业难

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CSSCI期刊,是显示学术价值和行业地位的一块“金字招牌”。大部分高校规定“发两篇C刊文章才能进行博士毕业答辩”,让C刊成为了大多数博士们毕业前必过的“一道门槛”。

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在读博士表示,目前想在高校谋得教职,C刊文章几乎是“入场券”,就算学校不做硬性要求,学生为了就业还是会主动发表C刊文章。

许多博士生开玩笑说:“想起C刊就‘压力山大’,拿什么‘爱你’,我的C刊?”有受访博士告诉记者:“一篇高水平的CSSCI某种程度上就能改变一个文科博士的接下来研究事业的前途命运。”

既然C刊如此重要,C刊好发吗?

“每年有3万名文科博士生,很显然我国的C刊不够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该名教授在被热议的网帖中做了一道“数学题”:最新版的C刊共743种,平均每年可发文约12万篇;而3万名文科博士一人必须2篇,就是6万篇的需求,超过所有C刊发文量的一半。

许多博士生接受采访时均对记者表示,文科博士发C刊确实较难,原因有三:第一,博士生连年扩招,但核心期刊有限,“僧多粥少”;第二,不仅是博士,所有大学人文社科类的老师也需要发C刊,C刊发表量关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造成“挤过独木桥”;第三,相对于其他学科,人文类学科需要更久的积累沉淀,尤其像历史学等学科更是“慢工出细活”。

代写代发4万块:C刊也能买版面

面对2篇C刊的“硬要求”,有人却没那么发愁。

无论要求是否合理,现实的需求是摆在第一位的。受访的十余名博士对记者反映,C刊本来就难发,背后还存在一些“付费就可买版面”的乱象。一名教授感叹:“太过量化的评价机制已经导致了一些灰色地带。”

为了探究C刊能否付费买版面,记者以某大学在读博士生的名义,通过社交软件与自称“能够发布C类刊物”的某“工作室’取得了联系。

首先“工作室”客服询问是单发文章还是代写代发,当记者表示自己能写时,客服告诉记者:“自己写,不包过。我们可以保证文章学术水平达到C刊要求,代写代发包过,4万块钱起。”工作室还表示“这个价格已经很优惠了”。

记者进一步询问了对方的“神秘渠道”。对方表示有两种渠道,“一个是我们自己和杂志社有专门对接,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和其他工作室资源共享,有什么刊物需求我们互相之间能操作、互通有无。”

中科院一名博士告诉记者,依照正常流程,C刊文章一般版面费全免,有些还会有稿费,因为很多高质量期刊都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有国家或者各单位稳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一些相对较差的C刊期刊可能就不是这样了。”高质量的C刊发表过程一般在半年以上,审稿期就要3-4个月。

记者后又询问该“工作室”发刊时间有没有保证?工作室告诉记者:“快得加钱。最快可以操作到一月份就给发,不过价格会很高,而且有没有位置也要等我们和编辑联系才知道。”

最后,该工作室还不忘告诉记者,“我们有很多老客户”“经常为博士发C刊论文”“以后多联系,如果能帮我拉来人,我可以分你些提成”。

业界:是否需要逐步探索新的评价标准?

针对这篇被热议的网帖,有些教授表示,2篇C刊本就难度极大,再加一篇2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学生往往三年无法毕业,造成延期。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读博士就是为了搞研究,在核心期刊发文章对评奖学金和以后在高校谋得教职也有很大帮助,2篇C刊是合理要求”。

对于人文社科类博士,要不要以C刊的发文量作为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学界看法不一。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的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下,C刊论文仍是最有效、公平的评价方法,“除非找到更好的评价体系去取代,且求职时,高校等接收单位的评判标准也要随之调整。”

“该告别唯‘核心期刊’的时代了。”对此现象,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建立一个更优质、高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部分学界人士的共识。

熊丙奇认为,核心期刊可以作为优秀奖励机制,成为“学术参考工具”,而不是刚性的“学术评价标准”,数量也可适度降低。“集中精力发一篇优质的文章,好过生产多篇学术废品。”熊丙奇说。

一名学者提出,可加大博士论文的考评力度,通过匿名评审,评选出能代表博士学术水平的博士论文,一样是有力的评价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科院、社科院以及清华、北大等已经取消了“发两篇C刊文章才能答辩”的硬性要求,但在多数高校,2篇核心期刊依然是毕业前的“必需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