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统筹18个产业园特色发展

编者按:难忘的2017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勇当多极排头兵,实现荆州大振兴”奋斗目标,谋划了“共抓大保护、厚植大开放、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五大发展路径。全市上下齐心,共谋发展,砥砺前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沙北新区灯火阑珊。一年来,我市深化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吴煊武摄)

12月19日,荆州238个行政许可事项在“湖北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与50个省直部门和其他5个试点城市共同编织成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一张网”。

登录这张网,可轻松办理我市27个市直部门行政许可事项。2017年末,荆州“互联网+政务服务”再升级。

这是一个千帆竞发、奋勇争先的改革时代。

一年来,深化改革的荆州实践持续纵深推进:把“放管服”改革摆在首位,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一时之“痛”,换取发展的长远之“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供给侧,托举起高质量发展;探索跨区域发展,构建“一城三区”发展格局,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统筹18个产业园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智主持召开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的政治要求,是荆州振兴所需。

把改革作为荆州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这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啃下一批“硬骨头”,推动各领域改革“开花”、重点领域改革陆续“结果”。

全面深化改革,潮涌荆江两岸。

深化“放管服”改革——

用好“调控之手” 释放市场新活力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政府自身的革命,是一场从观念到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

“公司登记涉及12个部门,没想到只用一天就拿到了证照!”6月30日上午,荆晟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登记窗口领到了我市首张“24证合一”营业执照,这也是全省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

我市推进的“多证合一”改革涉及到18个部门,将组织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统计管理登记证等证照、备案及审核等33个事项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企业登记时间由过去最长5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市长崔永辉在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调研时要求,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再造审批流程,整合服务事项,打破部门藩篱,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

简政放权是政府改革的重要举措。荆州将其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进。

——推行“四单一网”,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工作统一安排、统一审核,协同推进;

——推进行政职权调整制度化,在全省率先出台权责清单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对市级权责清单进行两次调整,涉及取消下放承接事项88项;

——清理规范证照事项,采取“双向清理”方式,一方面清理根据相对人申请需要部门办理的证照;另一方面清理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要求相对人提供的证照,有效解决无谓证明问题;

——推行乡镇政府权责清单制度,6月底编织完成乡镇权责清单,并向社会公布……

权责清单既要建好更要管好。9月12日,上海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院长郭强率调研组来到荆州,就“放管服”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评估。

这是荆州在全省率先对“放管服”改革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的创新实践。“放管服”改革的落脚点是优化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企业群众办事是否方便快捷,体验好不好?不能由政府部门自说自话。为此,今年4月市政府印发《荆州市市级权责清单运行情况督察评估方案》,探索建立“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制度。7月,与上海同济大学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签订项目合同,委托其对市直8个部门进行评估。目前,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评估报告将在2018年1月向社会公开。国务院门户网站、新华网、湖北日报等对我市推行“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的作法进行了报道。

“简政”并非简单“减政”,只有科学有效地“管”,才能促进更大力度地“放”。

今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截至目前,已开展事项达到应开展事项的100%,抽查结果公开率达100%,实现了中省要求的全覆盖。这张监管大网的铺开,在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政府选择性执法和减少权力寻租等方面作用显著。

简政放权有没有效果,不能只看数字上取消下放了多少,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是不是程序更明白、手续更简单、沟通更顺畅。

今年8月,荆州推行政务服务“一次办好”便民新举措。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一级部门31个、二级部门9个、公共服务窗口2个,已公布“一次办好”事项305项,提前达到政府要求的70%目标。

此次改革,还在投资项目审批和商事登记领域实行“一窗受理”。项目业主只需将材料一次性递交综合窗口,由该窗口实行内部流转、部门联办、统一出件等。审批环节由67个减少到23个,从注册到开工时限由156天压缩到60天以内,工业项目基本实现“零收费、零障碍”。

企业、群众之便,得益于部门之变。

我市食药监系统在全省地市州率先开启无纸化、网络化的全新发证模式,行政许可电子证书全过程电子化,审批时限在原法定时限基础上至少减少10个工作日。这一做法,在全国食药监系统推广。

全市出入境窗口加班加点为群众提供延时服务,夜晚加班审批、制证等多种方式确保缩时办结,先后为6家企业开通绿色服务直通车,为企业特事特办,用效率抢得商机。

这一年来,荆州着力打造服务型行政管理体制、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主动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回市场活力的“乘数效应”。

坚持“三去一降一补”改革——

放活“市场之手” 注入新动能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却有着无穷力量。

为了用好这只“无形的手”,我市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营造宽松环境,聚合各种要素资源,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去产能,寻求新增长——

面对占比大的化工产业,坚持环保达标原则,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全市停产整改、查封、关闭40家企业。压力面前,化工企业纷纷转型升级。今年2月4日,能特科技维生素E原料药生产线投产,这是该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条高品质维E生产线,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去杠杆,融资新环境——

7月26日,总规模5亿元的荆州长江长证产业基金正式启动,并与湖北中油科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首批7家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协议书。除了“投资金”外,该产业基金还将“投管理”“投资源”,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做好投前规范改制、投后增值服务,让被投企业既融资又“融智”。

荆州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去杠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2家、达10家,四板挂牌企业新增430家、达645家,四板挂牌总数居全省市州首位。面对资本市场,荆州企业“争相涌入”,抢登“资本快车”,弄潮资本蓝海。目前,荆州四板托管挂牌企业累计融资12.71亿元,我市共发行和新批复企业债券49亿元,比去年增加19.8亿元。

降成本,步伐更轻快——

荆州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松绑政策,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前三季度共为企业累计减负25亿余元。

今年,全市4350户小微企业享受减税新政,预计减税超过2500万元。荆州市捷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安林算了笔账:公司2016年度应纳税所得额40.02万元,若按新政执行后,全年可减免所得税超过6万元。

“这真是意外之喜!”马安林打算把减免的税款,用于提高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上。

供给侧不断优化,托举起高质量发展。

今年,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全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2亿元,成为荆州开发区首家年销售收入迈入50亿元的企业。

数字上的巨变,实际上是发展理念之变。2015年至今,该公司共投入技改费用1.6亿元,已成功实现从中低端直冷冰箱向中高端风冷冰箱的产品升级,中高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份额已达70%,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通过技改尝到甜头的还有:亿钧玻璃利润增长116.6%,丽源科技增长134.2%,沙隆达增长896.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激发更多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菲利华、湖北车桥、福娃集团纳入全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湖北车桥、索瑞气被评定为“湖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单位”;沙隆达与“全球农化十强”安道麦合并成功;凯乐科技联合15家企业建设量子通信总部基地,规划打造千亿产业。

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

跨区域发展 拓展新空间

12月20日下午,荆州开发区“一区多园”现场督办会在江陵县召开,14个园区专班接受“月考”。这样的现场督办会每月都要召开,每月一次拉练,让14个产业园区比招商引资情况、比项目开工和投产建设数量、比企业服务水平,只谈结果、不讲过程。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和公安县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构建“一城三区”发展格局,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机制。

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荆州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跨区域发展模式,走上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

“一城三区”,是在中心城区建设三个功能区,优化一二三产业布局——国家级荆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纪南文旅区发展文化旅游,高新区发展现代农业。

“一区多园”,是将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的产业园区纳入统一规划,统筹18个产业园,在每个园区重点培育一个细分产业,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实行“一个园区、一名市级领导、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支基金”的工作格局。

荆州充分发挥国家级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三大平台”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更好地塑造空间优势、环境优势、结构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

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荆州还从体制机制层面对联动区域的内部分工、利益共享的关系进行重构理顺,求同存异,更好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用足各类优惠政策。统筹国家和省级现行扶持开发区和高新区发展的产业、科技、人才和投融资等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新八条”优惠政策,全面覆盖“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区域内所有产业,更好地推动要素资源集聚。

——用活“飞地经济”政策。着力搭建“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区域内利益共享机制,本着共同招商、分类布局、利益共享原则,做好双重统计管理,实行招商项目税收收入落户方与招商方按比例分成,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最大程度调动各级各类人员招商引资积极性,确保新引进项目按规划在园区集聚,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享规模经济效益。

——用好各项保障政策。坚持市场导向,为每个园区设立一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强化用地保障,各产业园发展所需用地指标由所在行政区政府优先解决。

从荆州古城到荆江两岸,从市级决策层到县乡两级,创新的因子不断涌动,改革的力度空前。各地各部门积极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探索跨区域发展新模式,拓展新空间、打造新产业。

洪湖市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与新滩镇政府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干部配备上协商互派,社会事务由新滩镇政府负责,经济事务、日常管理及工作任务考核由武汉开发区负责,区域联合携手共同发展。

对接“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湖北公安经济开发区与杨家厂镇政府实行“区镇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充分整合力量,推进区镇融合发展。

改革结硕果,闯出发展新路,荆州正实现华丽“蝶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