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乡潮:留守大哥1月赚4万,上百司机紧急培训上岗

经历了去年春节的混乱之后,对于滴滴来讲,这个假日是毫无疑问的大考。春节前后,便利消失的20天,矛盾开始变得尖锐。滴滴紧急培训一批司机上岗,加大补贴。市场格局的变化,让滴滴有了必须谨慎的理由。

失灵

8点58。滴滴员工罗飞的手机响起一阵短促铃声,他摁掉了闹铃,开始紧紧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8点59。最后几分钟通常显得有些漫长。

“马上到时间了!”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滴滴办公室的一角,罗飞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抢夺晚上回家的“车票”:九点之后企业报销的渠道开放,“九点整”成了每晚罗飞和部门同事们的特殊时刻。

“在滴滴,九点整打车,估计排两分钟,九点零三十秒,排半小时。”罗飞说。

春节假日的逐日逼近,打车的等待时间被成倍拉长。罗飞慢了一步,没能挤进九点整的那一拨,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打车页面上的数字跳上两位数:当前排位76号、预估等待65分钟。

平日同样情况下,罗飞一般能排到三十几号。但从这周开始,排队数字从三十几一路飙升到七十几,甚至更高。

即使是在滴滴,互联网打车的速度也失灵了。这里是北京西二旗,拥挤的中国顶级互联网公司聚集地,网约车正变得更加一车难求。

整个北京,速度都在放缓。三十公里外的国贸,灯火辉煌,舞蹈练习室的丹妞拿出了手机看了看,晚上11点,快车排队60人。丹妞眉头一皱,用手滑到滴滴的另一个车型“优享”,黑色的数字从60变到了16,她点击了发送按钮,转身开始下一首舞曲。

打不到车的焦虑正在多个一线城市蔓延,越接近春节,越逼近沸点。越来越多的司机加入返乡大潮,这直接导致了平台运力不足。

对于已经习惯了网约车随叫随到的都市白领,突然的“无人应答”有些猝不及防。网约车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深入到中国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细节中,给人以确切而微妙的安全感,没有人会相信运转良好的大型机器也会有宕机的那一天。但突然之间,这个安全的链条断裂了。

同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张月早已习惯了网约车,对于打车需要抢时间,她毫无防备。晚上11点,张月打开了手机,订单发送出去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她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几十分钟过去了,终于有人接单了。

这只是漫长等待的开始。半个小时后,接单司机的电话打来了,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您要不直接取消订单吧。”张月一听急了,连续几天的打车经验告诉她,取消这个,下一个怕是要等要天亮了。她连忙开口,拉了拉衣服,顶着寒风按照地图上的位置找到了司机。

没人知道,这个深夜有多少人经历了一次曲折的回家。一位滴滴内部人士透露,数据从2月1号开始慢慢产生变化,打车成功率预计将在春节前一周出现明显的下降。滴滴提前半个月就发出了公告,称“这个春节打车依旧会很难”。数据显示,2018年2月8日至2月21日,全国平均打车成功率将下滑20%。

来自司机端的感受最为明显,一位快车司机告诉AI财经社,他所挂靠的租赁公司,司机中有近半数的人都回家了。

“天灾”

在滴滴内部,几乎没有人愿意对外重提那个时刻。

“除夕前一周开始炸了,那个时候司机已经走了,但是乘客却刚开始走,就一下炸了。”滴滴内部员工李青回忆当时的场景。

那是去年的春节期间,网约车的战争已经结束,成为行业绝对老大的滴滴独自面对春运的第一年,焦虑和混乱像洪水一样扑面而来,滴滴措手不及。

2016年11月,网约车新政刚刚开始实施,其中北京、上海两地明确要求必须“京人京车”、“沪人沪籍”,在移民型城市中,这意味着大部分的司机都被拦在了门外。车辆供给和叫车需求的矛盾尖锐爆发。

根据滴滴以往的运营逻辑,动态加价可以鼓励司机更快的接单。针对运力紧缺的情况,滴滴试图通过动态加价的价格杠杆来调节,资源极度紧张的时候,动态加价翻到三四倍之高。这反而加速了矛盾的激化,舆论开始爆发,铺天盖地的骂声迎面而来,滴滴被卷入巨大的负面旋涡中。

滴滴自己都没有预料到,“很突然,特别是上海快车的流失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运营人员也忙不过来,我们每天都把数据拿出来,大家一起商量,有什么可以补救的。”李青当时已经回了老家,他连用了三个“懵逼”来形容当时整个公司的状态。

一开始,李青的团队想着可以通过补贴来鼓励司机多接单——“成交率”和李青的KPI挂钩,他必须保证在线司机能够更有效的接单——那场混乱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之外。

“当时大家在完善城市数据模型,预测第二天哪个地方比较紧张,我们精准到地方,然后给司机讲,让他们更高效去挣钱。 ”李青说道,当时紧急的情况下,滴滴司机端的APP以每小时播报一次奖励情况的高频率,试图激励在线司机延长运营时间,“但运力不足是事实,所以你必须背着骂名。”

2017年初的网约车市场,滴滴刚刚打败Uber成为出行平台中绝对的霸主,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的规模才刚刚起步,首汽约车CEO魏东介绍,2016年末首汽的车辆规模约2万。根据计算,这一数字不足当时滴滴司机数量的2%。

没有人会容忍巨头犯错。

舆论根本止不住,5亿的补贴花出去了,在运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滴滴败下阵来。“因为去年数据模式不完善,滴滴也没有经验,后来各种钱花下去,宣传也做了,最终仍然满足不了需要,大家只能互相安慰,尽力了。”

“没办法,”这是李青重复最多的词汇,他和同事之间,将那次事故称为“天灾”。

谨慎

滴滴今年聪明多了。快捷出行事业部的罗飞透露,他们从2017年6月就开始在西二旗地区内测排队功能——这个看似能够缓解用户等待焦虑的功能,是滴滴春节期间主要的运营策略之一。

“去年那次微博负面之后,整个动态定价这条路,基本都被公司搁置了。”罗飞说。继春节舆论之后,编剧六六在微博上吐槽,这引起了又一波危机:动态加价彻底激发了用户对于滴滴绝对垄断地位的不满。

“那本来是最好的经济手段之一。”罗飞看似有些遗憾,滴滴团队今年背负最大的压力,是盈利。

还能从一些更加细节的地方看到滴滴的谨慎。

2月1号,春运返乡潮刚刚开始的时间,往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司机群体也是返乡潮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运力会从此刻开始逐渐减少。为了安抚用户,滴滴的开屏和打车页面多了几处赵又廷的温馨提醒,“懂你归心似箭,春节打车难请多谅解”。

市场格局的变化让滴滴有了必须谨慎的理由,程维所在的出行市场硝烟四起,从来没人能有高枕无忧的姿态。2017年网约车新政以后,得益于政策红利,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类的B2C网约车有了丰富羽翼的机会,首汽约车CMO胡绪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以北京为例,新政后首汽约车的订单涨幅在40%-50%之间。”

这意味着,用户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平台,乘客出现了小部分的分流。

过去的一年,滴滴的口碑也正在发生变化,用户觉得滴滴平台打车越来越贵,司机觉得挣钱越来越少。它在用户眼里的形象,已开始从满怀期待的闯入出行市场的创新者,变成了大家要忍气吞声习以为常的垄断寡头。

周一早上9点,潘飞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打不到车的早晨”。居住于北京人口聚集地之一天通苑的他,连续在滴滴平台上呼叫了出租、快车和专车后都没有接单,最后更换了其他平台。

但选择别的专车平台,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2月8号早上10点,滴滴快车显示需要排队10分钟,神州专车动态加价1.6倍。

如果不是特殊需求,大多数人会因为价格过高而放弃,平价、大众的出行方式,依旧是多数用户的第一选择。

无奈

或许是舆论的积累,在去年的这一时刻早已进行了井喷式爆发,对于打车难的问题,尽管还有吐槽、不满和无奈,但不管是乘客还是司机,面对今年的艰难时刻,情绪都缓和了不少。

滴滴、司机、乘客三方都逐渐明白,特殊时段供需不平衡是无法规避的现实,但同时也都不可避免地感到无奈。

滴滴想要留住用户。今年,最重要的供给端的补贴力度和密度也加大了,其对外的说法是,要拿出10亿来补贴春节期间仍然能够坚持运营的司机。李青说,有了去年的数据之后,他所在的团队从上个月就开始准备各种运营策略和宣传措施,为了保住今年“达成需求”。

“放假前一周,我们就核对预算到底能拿多少,然后安排运营人员每天把我们的奖励信息往司机微信群里面砸,告诉他们会有这个奖。我们会发问卷,看哪些人会留下来,每天就盯数据,确保奖励信息发放到位。 ”

李青要想办法留住那些摇摆不定,还没有决定返乡日期的司机。

供需的平衡,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专车和拼车部门也跟着忙了起来,一位滴滴专车部门的员工告诉AI财经社,排队功能上线后,反而引导了更多的流量向定价更高的优享和专车转化,因为优享的排队时间更短,专车则不需要排队。

“我们刚刚紧急培训了一批专车司机上岗。”该员工表示,快车的运力紧张导致了专车需求激增。这段时间,专车司机的订单量大增,有个司机月收入超过4万元,把截图贴入朋友圈。

虽然比去年情况缓和了许多,成交率的急剧下降依然让滴滴运营人员阵阵发懵。如果不能留住司机,运力就是永远解不开的难题。

这也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必须面对的死结:候鸟型城市的人口结构,注定了每年一次的大面积供需失衡,春运的迁徙必然导致打车、外卖这些高人口密集型行业的资源紧缺,平台和用户都将被裹挟到动荡之中,无一幸免。

连续经历了两年出行平台运力紧缺的李青已经深谙这个道理。“有的客观因素,我们也不能对着干,就这样。”他说了最后一句话。

时间已经过了9点,李青打开手机,西二旗附近的快车需求又排到了70多位。他已经习以为常了。一行小字提醒他,可以从别处调车:他点击了那个橙色的小圆圈,多花了十几块钱调度费,然后将手机放到一旁,继续埋头工作,平静地等待司机接单那一刻的到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