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念的年味,其实都是人情味



2018年春节,你的“年味”是什么样的?图/新华网

时代在变化,习俗也在变化。我们常说年味变了,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年味。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

你也觉得春节越来越乏味了吗?

那些陷在沙发里的老人,围坐聊天的中年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的孩子们,大概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啊,过年越来越无聊了。”从九零后的青年到年迈的老者,几乎全体中国人都无比怀念儿时的春节,怀念那时候让人流口水的食物,那时候母亲和祖母嘴里念念叨叨的习俗,那时候在院子里炸响的鞭炮,那时候偷偷拆开的红包……



过去的年味虽然令人怀念,但它也带来了噪音与环境污染,无法与时俱进。图/Public Domain

这些深埋在记忆里的琐碎细节,构成了我们心心念念的所谓“年味”。有人觉得,爆竹禁放了,年味就没有了;有人觉得,一年到头吃惯了大鱼大肉,不再期盼年底的家庭美食,年味就没有了;有人觉得,孩子们手里越来越宽裕,一个厚厚的红包,都换不来一句真诚的拜年,年味就没有了;还有人觉得,除夕夜那台晚会越来越乏善可陈,年味就没有了。

诚然,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习惯在渐渐改变,一些新的事物挤占了我们宝贵的团圆时光。但是,流动在所谓年味之下的,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只要这种温厚的感情没有改变,即使载体从放爆竹、看春晚变成了抢红包、打游戏,年味都不会消散。

当我们怀念年味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

记忆由多种元素构成,包括光影、色彩、旋律、气息、味道。春节,一定是我们心底里最五光十色的一段记忆。

春节总有扰攘的人群。在商场,在庙会,在乡村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采买年货,围观表演,相互拜访,用形形色色的口音传递祝福。

春节总有眼花缭乱的色彩。鲜红的灯笼、春联、剪纸,在漆黑的夜空里绽放的金色烟花,散落在雪地的爆竹碎屑,泛着油光的菜肴,揭开蒸锅,在寒冷冬日里腾起的一团白汽,共同组成节日的光影。

春节总有满满的仪式感。从灶王爷、妈祖到财神爷、观音菩萨,再到祖先的牌位,桌前的长辈,最小的儿童,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天南海北的中国人,用繁复的习俗,连接起家庭的全部温情。


人情味就是最好的年味。图/新华网

而以上种种,仿佛都在一夜之间消散而成为记忆。告别贫穷、住进高楼、接入网络的中国人,开始真诚地怀念起它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怀念的这些年味,背后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

年夜饭里,除了浓郁的滋味与喜乐的气氛,还流淌着传承了两代以上的家族情感。夫妻、母女、父子、兄弟姐妹之间的温情,全都浓缩在热气蒸腾的菜肴里。大年初一的早上,从长辈的手中接过新年红包,还会附带几句叮嘱,是这个时代少见的最真心的祝福。出门拜年,遇到相熟多年的邻居带着裹成球的小孩子,随手给出一个小小的新年红包,一如我们年少时从他们手上接过压岁钱。代代交替,生生不息,时光的流动在中国的年俗里显得自然而生动。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我们怀念的春节就不曾消失。

不是年味淡了,是表达方式变了

———————————————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深情地回忆了年前年后胡同里的景象:“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如今连文中描写的这些糖,都已经很少见到了。可是过年的气息,就真的消散在记忆里了吗?

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年味。六七十年代的年味是一顿珍贵的肉馅饺子,八九十年代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新世纪以来开始流行旅行过年、网络春晚等等。时代在变化,习俗也在变化。我们常说年味变了,实际上只是每个时代投射在节日里的景象变了,每一代人在这短短几天里释放情感、表达欢乐的方式变了。


新春时分的伦敦唐人街。华人在哪里,春节就在哪里。

当鞭炮声、硫磺味组成的年味渐渐消失,新的年俗也在逐渐崛起。也许是一起打一盘手游,也许是预定好了饭店的年夜饭,也许是一同在弹幕网站上吐槽春晚,也许是在海外的旅途上迎接新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还能感到浓浓的年味。

在长沙、沈阳两座城市,有两辆主题为“发财红包专列”的地铁列车正在运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载满乘客也载满祝福,从传统驶向未来。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红包,也包裹着年味,跨越距离,从一台手机飞向另一台手机。

互联网红包,一种新年味

————————————

在不断消失和不断涌现的新旧年俗里,红包应该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个。

这一习俗几乎是和春节相伴而生的:长辈把一些金钱赠予儿童,扫除邪祟,寄托祝福,其中的情怀亘古不变,而具体的形式却又展现着不同时代的特色。

清朝人吴曼云写过一首《压岁钱》,描绘了几百年前,儿童接到压岁钱的情形:“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一串小小的铜钱,究竟是该买玩具还是买爆竹?儿童把钱藏在枕头下,思索了一夜。

等到纸币出现,红包也应运而生。用喜庆的红纸包几张钞票,成为过年时最体面的礼物。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些人家拿不出钱,就用糖果替代,小孩子吃一颗水果糖,也能尝到甜甜的年味。从几毛几块到成百上千,从烫金的利是到互联网红包,红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红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如今在手机上跳出来的红包,和千百年前孩子们手里叮当作响的一串铜钱早已相去甚远,但其精神内核却没有改变。互联网重塑了我们的生活,但也继承了中国人的人情味。在春节期间成倍增长的语音消息、小视频里,父母抢着在麦克风前说话,远方的长辈凑在屏幕前观望。也许,互联网不仅没有毁掉我们的节日,还让它变得更丰富,让我们传递人情味的道路更通畅。

对于一个红包,最重要的不是金额,而是其背后的一份温情、关怀和祝福。互联网红包,在祝福之外,疏通社交、启迪分享的意义,也促成了它的流行。纵然远隔万里,中国人也能借助网络,在一个红包下团聚。

2018年春节,大家一起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