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的白洋淀,水鸟在其中徜徉,垂柳已泛起新绿。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一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走进雄安新区,倾听雄安民众心路历程,畅想“未来之城”。
资料图:雄安新区。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未来城市样板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54岁的宋福生很荣幸见证了这个转变。
宋福生是中建三局的一名职工,上世纪80年代,作为抹灰工的他参与了深圳国贸大厦项目的建设。
彼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入深圳建设者心中。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宋福生和工友们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此时,宋福生作为“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二工区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总监,见证了“雄安质量”的诞生。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宋福生看来,“雄安质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作为“质量”把关人,宋福生对“雄安质量”有着深刻体会,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理念贯穿“雄安第一标”项目建设全程。
“项目8栋单体全部为装配式建筑,钢柱、钢梁等构件均由工厂预制加工,运至现场直接吊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钢材用量;每个构件里都“埋”有芯片或张贴二维码,实现了全工序全过程的大数据管理;项目秉承‘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汇聚吸收净化两万多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提高地下水位。”宋福生说。
宋福生认为,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是绿色之城、数字之城、创新之城,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城市样板。
资料图:镜头记录雄安新区街头即景。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疏解非首都功能
张洁是雄县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年,她所在的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今年3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北京市教育援助雄安首个项目启动实施,有助于提高新区对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
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样板,在教育领域也要创造“雄安质量”,全面提升新区教育发展质量水平,为培育新区高素质人才、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提供重要支撑,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和雄安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多了,每周都有学校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学习。”在张洁看来,变化不仅仅是学校名称的更改,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记得住“乡愁”
作为清末民初国术大师陈子正的后人,从小在老院子里长大的“90后”青年陈佳对于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情感。
守护好家乡的古建筑,传承好传统文化,是陈佳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事。为此,他和朋友们自发管理、维护当地古建筑,发掘雄安新区历史文化。
“留住传统的根,守住文化的魂”已成为陈佳的人生信条。而最令他振奋的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之前,率先做的工作便是考古调查和文物保护。
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雄安新区大规模规划建设之前,就注重对历史文物、历史风貌、文化遗存的保护,并启动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
4月1日是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一周年,陈佳为此自创了一首歌曲《你好雄安》。在歌词最后,他这样写道:“古树、老房、都是纪念,我们畅想着以后的晚年,老树下,蒲叶扇,爷爷跟我谈起,2017年的那个春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