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观察

4月23日,在“荆州屋脊”松滋市卸甲坪乡,黄林桥村村民覃业学打捞红岩河上的落叶。河岸边土家民居别具一格,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意境。

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房前屋后鸟语花香,村民乔光福正在农田里搭瓜棚种吊瓜。通村公路平整干净,路边沟渠清水流淌,微风都带着清香。

洪湖市乌林镇,叶家洲村保洁员叶青宝正在清扫河岸。水乡村落,宛如一幅清新画作。

从松滋山区到江汉平原再到洪湖湖区,分布在荆州长江两岸的一个个乡村,天蓝水清,整洁宁静,绿意盎然。

强力治水还乡村山青水绿

4月9日,荆州市举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市委书记杨智说:“荆州的大小城镇和农村都分布在长江两岸,乡村振兴要结合长江大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要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

拆除围网养殖,荆州湖泊保护打了翻身仗。

我省第一大湖洪湖、第三大湖长湖,昔日围网密布、竹篙成林,人们在围网中投放饲料养鱼、螃蟹等,污染水体。湖泊拆围启动后,长湖5.5万亩围网全部拆除,洪湖18.7万亩围网全部拆除,相当于恢复洪湖四分之一的面积,通过增殖放流、种植水草、底播贝类,湖泊生态修复,再现“浪打浪”。如今,荆州市所有湖泊实行人放天养。

石首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将市域内44个湖泊的承包经营权全部收回。“很多年都见不到的田螺,现在多的是。”东升镇长堤寺村白莲湖巡湖员邹上华说。韩高湖、上津湖等湖泊的水质也持续好转,十多种水草“回来了”,水鸟、田螺、河蚌也多了。荆州已全域推广石首做法。

强力推进“退田还湖、退渔还湖、退垸还湖”。

荆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黄泽华介绍,每个县市区今年新增2个以上湖泊,全市总共新增24个湖泊,新增湖泊保护面积25.84平方公里。“三退还湖”,正在全市各地稳步推进。江陵县退田退渔还湖正在火热推进,三湖南片2平方公里已恢复为湿地,实现水面连通;景堂湖按农旅一体化标准还湖;还湖面积最大的白鹭湖,核心区域已先行还湖1400多亩。纪南文旅区在长湖边六台渔场、董场村部分村组启动退垸还湖,涉及农田面积6000多亩。

荆州计划用3年时间清除水葫芦、水花生。

公安县把任务层层分解到村组和责任人,监利县两年投入7300万元,松滋市把清除水葫芦水花生和岸线整治、水面岸边垃圾清理结合,利用机械挖、人工捞,及时清运、集中填埋,消灭水葫芦水花生。治理后,安排专人管护渠道,确保治理效果不反弹。

城乡垃圾三级处理保清洁

清晨天蒙蒙亮,田志标、李功乐就出了门,把刘王村家家户户门口的垃圾桶清空。早上8时许,他们开着农用车改装成的垃圾运输车,来到5公里外的网市镇垃圾中转站,卸掉一车生活垃圾。中转站将其压缩,用专业的垃圾清运车送到监利县垃圾焚烧发电厂。

无论刮风下雨,这两名保洁员每天都这样干三四个小时。“每月工资1000元,还不耽误干农活。”田志标高兴地说,生活垃圾都清理了,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村里人住得舒心。

在监利县,像田志标这样的保洁员有2000多人,他们收集处置了全县23个乡镇场323个村的生活垃圾。以前农村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沟渠周边白色污染严重,现在干净整洁,连灰尘都少见。

在松滋市15个乡镇的农村,各家各户的院落里都摆放着三个垃圾桶,上面分别贴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焚烧垃圾的标签,这是该镇引导农户实行垃圾分类而配备的。松滋还引进葛洲坝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总投资近1.07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全市已形成“户分类、组保洁、村集中、镇收集、市转运、厂处理”的城乡垃圾治理体系。

40多万人口的江陵县,建立“县级奖补、镇村共担、农户适当出资”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全县生活垃圾压缩后集中运至荆州一家公司焚烧发电,实现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

在石首市,“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该市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增加环卫工、保洁车辆等,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垃圾腐化流水、溢臭等问题。

“见缝插绿”今年造林62万亩

3月12日植树节,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于新祥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带领下,到田间地头栽种池杉、水杉。当天,洪湖市各企事业单位干部、中小学生及家长30万人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共种下100万株树苗。

洪湖市林业局局长刘世军介绍,通过财政投入、融资等方式,今年洪湖市筹集了22亿元,在村庄、农田、荒滩荒地植树造林,在国道、省道两旁种树,并发展30米宽林带,在城区和集镇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并建设洪湖环湖绿道。目前,洪湖市已新增植树造林近10万亩。

荆江干堤内外的防护林,如绵延不绝的绿色绸带,依偎、守护着一江清水。过去3年间,荆州沿长江洲滩、芦苇地、矿区、沙场植树造林2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88%,为长江构筑生态防护屏障。今年,荆州市要求新增植树造林62万亩,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要创成省级森林城市。

石首市打造江南高速绿色长廊、沙垠绿色乡村示范片区、三菱湖湿地防护景观林三个样板,实施景观通道、绿色村庄、环湖林带、产业基地四大工程,完成造林7.2万亩。

公安县投入4亿多元“补”生态,植树造林22.5万亩,开展毛家港镇智者故里桃花节、闸口镇乡村旅游节、黄山头森林公园大型徒步穿越、章庄铺镇走近桔乡等大型林业观光旅游活动,用森林旅游促进植树造林。

松滋市启动三年精准灭荒工程,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在荒山发展油茶产业,在乡村栽种桂花等观赏树。江陵县构建城乡绿色屏障,加快推进“绿满江陵”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05亿立方米。

监利县林业局局长李淼介绍,监利县主要以长江、东荆河、四湖总干渠等大型河流为造林绿化重点,进行长江生态修复,建设长江北岸的“绿色长城”,三年来已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5.5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15.9%,政府绿化总投入达到5.35亿元。

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打造“荆州蓝”

“马上就到油菜收割季节了,以前曾担心农田里‘狼烟四起’,这几年荆州各地综合利用秸秆,我们不用发愁了。”4月20日,荆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大勇高兴地说,一些农户种植油菜、大麦、玉米等,并不是要收获这些农作物,而是将其秸秆当成养牛场或鱼塘的饲料,或是直接耕田将其当成农田的绿色肥料,油菜开花的时候,还可以养蜜蜂来采蜜。

李大勇介绍说,除了做饲料和肥料,秸秆还有两种主要的用途:作为发电的能源,作为板材的原料。

在江陵、监利、松滋,都建有生物质发电厂。江陵县凯迪生物质发电厂总投资3.45亿元,占地242亩,于2014年12月成功并网并投入商业化运行,一年需要生物质燃料23至28万吨。监利县生物质发电厂已运行近十年,每年消耗农作物秸秆35万吨。松滋市政府与凯迪生物质发电厂合作,采用“政府牵头、农企联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打包收购、碎秸秆收购和散户收购形成秸秆收购产业链。

公安县的万华生态板业公司,是荆州秸秆利用大户,也是我国最大的秸秆生产厂家之一,秸秆年消耗量8万吨。公安县大力扶持万华生态板业等秸秆利用加工企业,健全秸秆收储运输利用市场机制,今年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

在秸秆综合利用的同时,荆州市继续强力推进“秸秆禁烧”。2017年,荆州市全年仅发现秸秆火点10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荆州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17年该市优良天数为273天,优良天数达标率75.6%,较2016年增加36天,“荆州蓝”越来越常见。

2020年荆州建成10个特色小镇

今年4月,在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上,松滋市洈水镇党委书记唐建平发言说,把全国文明镇、全国卫生镇、全国生态镇、国家5A级景区创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引领洈水全国特色小镇建设。

我省有11个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其中洈水镇评分最高。特色小镇如何建?洈水镇要求不砍树、不填塘、不拆房,还原乡村文化,建成融合旅游的新农村,以景点的标准来建设城镇,把城镇做精做细。

从2017年起,荆州市提出,力争用4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出10个特色小镇,并争取在下一步的中国、全省特色小镇评选中,推出更多的荆州乡镇。

公安县埠河镇是以葡萄产业为特色的农业大镇,葡萄种植面积7万亩,占全省三分之一。该镇邀请北京的专业团队帮助设计,延展葡萄产业的内涵外延,推动葡萄产业从种植加工向观光旅游业延伸。

石首市桃花山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交汇处的唯一山脉,风景秀丽。近年来桃花山镇提出“依托桃花山,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民俗游,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结合自身回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以“民族文化体验、清真食品品鉴”为功能定位,打造回汉融合风情区。品清真食品、诵古兰真经、赏江滩美景、过农家生活,老湾回族乡展现出一派水乡瑰丽文化风光。

江陵县三湖管理区种植上万亩黄桃,每年3月举行桃花节,吸引游人赏花,8月举行黄桃节,游客采摘黄桃、体验农家生活。黄桃小镇名气打响,黄桃价格逐年上涨,当地群众迅速增收。

荆州4年建成200个富美乡村示范村

从2017年起,荆州市规划每年建50个富美乡村示范村,至2020年建成200个,市政府拿出500万元对验收合格的村进行奖励。

荆州市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乡愁”主题和乡村旅游个性,围绕农事、民俗、乡趣等内容,建设一批人文型、生态型、产业型的乡村旅游目的镇、目的村,打造一批一村一日游的旅游品牌。

松滋市卸甲坪乡曲尺河村发展温泉休闲旅游,带动土家坛酱、有机蔬菜、生态年猪、山羊、腊肉、土鸡蛋、葛粉等土特产品畅销,带动“农家乐”等住宿餐饮服务。

荆州市建设美丽乡村注重提高农民素养,吸引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洪湖市老湾回族乡引导农民清洁路面、打扫房前屋后,把珂里村建成吸引八方游客的“梦里水乡”。

监利县柘木乡赖桥村有百年以上的古树12棵,其中千年古树两棵,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祖祖辈辈流传下一首原生态秧田号子《啰啰咚》,从乡间田野唱向了全国大舞台,成为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策划:荆州市委宣传部

组稿:荆州市农业局

图片:黄志刚 谷少海 肖永军 车荣华 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