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最懂“鱼水情”!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十载春秋,3600多个日升月落。当年的残垣断壁上一座座美丽的新城已经巍然耸立,经历了苦难洗礼的灾区人民,迎着朝阳,挺着脊梁,迈着坚毅步伐,拥抱新的生活。

这十年,时间抹掉悲痛化作新生的力量,这十年,时间抚平累累伤痕成为前进的碑铭,这十年,时间改变了许多,时间消磨了许多,但有一样却未被消磨,反而历久弥新,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那就是在那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中,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铁血铸炼的鱼水真情。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这是遗址一角。

十年前,原驻滇某部战士曾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在灾区度过了103个难忘的日夜。十周年之际,他重新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当年的场景,讲述救灾时那些有关“鱼水情深”的故事。


(一)

“在那场灾难中成长起来的人,赓续着在那场灾难中激荡的血性,是为脊梁不屈,是为鱼水情深。

资料图

回望那场灾难,山崩地陷之后无数人瞬间陷入无限的哀恐之中,在灾区人民最绝望、最需要的时候,十几万大军闻令而动,冒着高山飞石,踏着巨裂大地,挺进灾区。

当时,我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云岭腹地,距离灾区千里之遥,赶赴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下达后,大家请战!请战!!再请战!

没有丝毫犹豫,身边的每一名战友都强烈要求参加救援,有些官兵甚至拿着遗书表达要求参加救援的决心,大有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

中国军人奋战在汶川。谭超摄影

去灾区的路上,有一些连队干部特意把手机借给战士们,让他们跟家里人说一声。

与我同车的一名战士只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爸爸,我去灾区抗震救灾了,你照顾好妈妈,勿念。没过多久他父亲回了短信,只有四个字:好的,儿子。

后来,我听他们连队指导员说,他是独子,三代单传的独子。后来,部队归建的时候,我见过他的父母,40多岁的人头发全白了,有人说,他们满头白发都是因为担心儿子才生出来的。

救援官兵身背行囊向震区一线挺进。

十年来,这一平凡的场景无数次在我的脑海里翻腾,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十年后的今天,我心中有了确切的答案:在危难之时,能够为了人民群众挺身而出就是军人的血性和担当。

正是在这种血性担当的感染下,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孩子们,许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参军入伍。

资料图:10年光阴,程强梦想成真。他不仅当上了空降兵,还担任了“黄继光班”班长。

当年的“举牌少年”程强,看着空降部队救灾官兵为了抢救村里被困群众,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舍生忘死情景,立志长大后要当空降兵。

5年后,他圆梦军营,携笔从戎来到空降兵某部,经过摔打和磨练,成为“黄继光班”班长。

这是一次接力和传承,人民军队不正是在无数次如此这般传承之中,不断发展壮大,战胜一切来犯之敌,成为胜利之师、威武之师的吗?!这是鱼水情深的更好诠释吧!


(二)

战胜那场百年不遇的灾难,再一次启示我们“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民鱼水情深是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资料图

回想起十年前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现场,有些人有些事儿至今难忘。

在全体救灾官兵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的时候,广大灾区群众也在默默地践行着“人民军队人民爱”的诺言。

资料图

重灾区平武县南坝镇,有一位老大爷地震之后,从自家倒塌的房屋废墟中翻出水瓶茶壶等用具,为过往救灾官兵无偿提供热水,直至救灾官兵撤离,100多天风雨无阻。

中国军人奋战在汶川。李明供图

某部三连官兵进村搜救,突遇强余震,出山的道路被毁,加上当时通信联络不畅,三连官兵与转移的2000多名群众陷入孤岛绝境,在供给断绝的情况下,三连官兵与2000多名转移群众生死与共。

群众把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一点点口粮拿出来,三连官兵把随身携带的干粮拿出来,统统让给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最终经过三天的艰难跋涉三连官兵与2000多名转移群众闯出孤岛。

中国军人奋战在汶川。谭超摄影

当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抗震救灾行动结束后,很多部队总结经验时,都认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很好的检验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个真理,同时也使军民鱼水情深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1943年,日本鬼子逼迫山东何坊公社群众交出八路军的孩子,刘大娘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孩子,忍痛把仅出生三天的“独苗”孙子交了出去,最终孩子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

注重深化军民关系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长期以来克敌制胜的法宝。


(三)

灾难远去,在拥抱新生的3600多个日日夜夜里,曾经用铁血铸炼的鱼水真情,我们从未忘却,从不敢忘。

先让我们来看三个故事。

资料图:郎铮

几天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敬礼娃娃”郎铮的一篇文章,郎铮说:读幼儿园的时候,他喜欢画童话中的人物、房子、奥特曼和小汽车,懂事后他明白了,解放军叔叔是救人的,长大后他也要救人。

资料图

“以后可不能欺负蒋波,我们连一百多人都是她的娘家哥啊!”

2008年6月,第54集团军某旅榴炮二连抗震救灾官兵来到福寿村,帮群众整修房屋、清理废墟。

一座危房里的情景让大家感到震撼:3个大人两个卧病在床,一个小女孩坐在砖头垒成的“凳子”上读书学习。

小女孩就是蒋波,当时才十几岁,因家中情况困窘已辍学两年。连队官兵自愿为她捐款,资助蒋波读书多年。

2015年,当蒋波就要成为新娘的时候,又给连队打来报喜电话。参加过抗震救灾的上士刘涛,被连队推举为代表参加婚礼。

新娘蒋波告诉所有参加婚礼的嘉宾,兵哥哥就是她的娘家人。

朱大飞(左二)、王磊(左三)和双胞胎及其父母一起合影。

今年4月11日,驻滇某部的两位退役战士王磊和朱大飞来到绵竹城区共赴十年之约。

2008年5月,王磊和朱大飞随部队进村入户搜救时,遇到绝望中煎熬了4天4夜的李承凤及其双胞胎儿女,为了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王磊和朱大飞把自己携带的军用床单撕成布条,把孩子包裹好兜在胸前,开始了艰难跋涉,当他们走到一个堰塞湖的时候,水已经有齐脖那么深了,他们将孩子高高举过头顶,一步一步挪过堰塞湖。

为了表达感恩之情,李承凤为两个孩子取名“乌蒙”和“铁军”,并认王磊和朱大飞为干爹。

已经上小学的“乌蒙”和“铁军”姐弟俩听说干爹要来看望他们,特意为两位干爹画了一幅画,画中有两位解放军怀中抱着两个婴儿,还有在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下,两名少年正向两名男子敬礼,其中蕴意不言而喻。

之所以罗列这三个故事,不为别的,只为告诉稍纵即逝的时间和读者朋友,灾难远去,在拥抱新生的36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有些情谊我们从未忘却,也从不敢忘却。

这是我们永久铭记的记忆,也是最幸福的回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