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以荆河戏艺人为主线的微电影《入戏》在长大东校区上演,收获眼球无数。这部微电影由该校文学院学生白剑自费拍摄,时长52分钟。
白剑是长江大学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来自河北省保定市,近期将毕业离校。谈及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微电影,他说,他希望通过电影能引发更多思考:“在泱泱华夏,还有更多像荆河戏这样面临着传承危机的文化,它们该何去何从,我们该怎么办?”
五易剧本,赛过一篇学士毕业论文
“剧本是一个剧情片的灵魂所在,创作《入戏》这部剧情片剧本时就遇到了数不清的创作困难。”白剑介绍,故事构架、人物形象设计、语言选择、情绪铺垫、剧情转折点的设计等等,无一不是难以把控的地方。
有时候灵感来了,半夜就爬起来写;有时候为构思一个情节,一晚上辗转反侧。白剑告诉记者,后来他发现有一个同学跟他构思的一个人物经历很相似,深入交流就此展开,“每次都会聊到凌晨3、4点,精神特别亢奋,一点不觉得困。”
为设置好每一个人物形象,白剑将剧本一改再改,前前后后一共改了五次之多。
以至于在拍摄时,由于拍摄难度或者种种穿帮因素,剧本不得已又进行了部分改动,在他看来,“不亚于写了一篇学士毕业论文”。
这么执着,为什么?
白剑坦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戏曲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突出代表的荆河戏面临着艺人断层的危机,单钹路子荆河戏仅存于中心城区及近郊,现存传承人也已不到5人。像荆河戏这样面临着传承困难的地方文化不胜枚举。
因此,拍摄《入戏》的目的就在于折射出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入戏》选择电影表现形式,是因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青年人更容易达成共识,直击内心,使其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领会传承的真正意义。
赶场子背剧本,老艺人从不喊累
其实,与写剧本同步进行的还有找演员。
因剧情涉及多层次人物,因此在角色选择上出现了一个大问题。主角的父亲需要找一个戏曲老艺人作为一个主要角色来参与演出,这就给白剑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的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桑俊,当白剑向她吐露要创作这部微电影之初,她便给予了白剑莫大精神支持。这次,白剑把寻找老艺人演员的难处跟她讲后,她立刻找到了在荆河戏剧团做动作指导的李明星老师。李明星是专业戏班出身,自身功底特别扎实,白剑的心头难题一下子被解决了。
“李老师太让我佩服了。”白剑不由赞叹起这位老前辈。他说,他是在即将开拍前一周左右把剧本给的李老师,没想到拍摄时,李老师居然把1万多字的内容都背了下来。还有老艺人徐方贵老师,一次要在学校礼堂拍摄,为赶时间,徐老师凌晨四点起床,从公安辗转到了学校,一直忙到下午3点才收工,但大家没听老人喊一句累。
老艺人们的精神深深感动鼓励着白剑和参演的同学们,以至于在后期遇到诸多困难时他们都没想过退缩。比如演员出现“晕镜”现象、场地租借、演员时间的调配等。
“我准备了2万元的拍摄资金,其中一部分准备作为老艺人的辛苦费,但老艺人们表示一定要友情出演,所以我只花了大概5000多元,主要用于拍摄时的餐饭、出行和场地、道具的租用等。”白剑说,为了戏曲的推广与传承,老艺人们鞠躬尽瘁,这让他十分感动,也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微电影拍好。
为保质量,1350个镜头精简到460个
在后期剪辑处理过程中,由于前期拆分镜头拍摄的原因,在整理镜头时遇到了很大麻烦。白剑告诉记者,他前后一共拍摄了140G,超过1350个镜头、300多张照片,庞大的数据带来了后期整理和剪辑的难度,再加上后期调色、音频处理等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再难也要坚持,再难也要保证影片质量。”在白剑的带领下,他和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努力,最终完成了影片剪辑,“心痛地剪掉了一半以上的镜头,只保留了460多个。”白剑说道。
“这是我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拍、自剪以至于还有自演的一部微电影,其中虽然有太多的不足与缺陷,但终究是尽心尽力的一部作品。”白剑说,通过本次拍摄,他实实在在地经历了微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实现了他要把荆河戏进行广为宣传的初衷。他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荆河戏,了解到还有那么多老艺术家们在苦苦经营着这一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使之不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成长起来的‘90后’,我们也有责任做点什么。”白剑告诉记者,如果有可能,他会把作品带到一些电影节参评,让“叩问传承之‘殇’”不止停留于“叩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