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块9能买手机、买冰箱,这事靠谱吗?

“几块钱就可买冰箱”、“广告不标注‘广告’字样”等,近来,记者对互联网平台广告的一些现象做了调查与梳理,重点有这几大类,你看看,碰到过吗?


网络上出现的“9.9元买冰箱”、“9元手机”宣传或广告。来自网络截图

  

几块钱买冰箱、手机, 虚构价格吸引用户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近来,在多个互联网平台,甚至微信朋友圈出现了“9.9元买冰箱”或“9元手机”的宣传或广告。但有的点击进去就提示用户下载APP进行注册。

  

记者在后续体验中发现,实际上,在有的电商平台上根本就没有所谓9.9元的冰箱或手机,便宜的也得大几十元。

  

其实,这类词不达意的广告并不算少,还有广告显示点击进去就抽奖,有机会得88元。事实上,点击进去后可能抽到的是88元的优惠券,还是满减券,这意味着有使用门槛,并非实实在在的现金。

  

电商行业分析师鲁振旺表示,低成本的诱导式营销短期内吸引了用户,但是让平台失信的方式得不偿失,最终用户还是会流失。

  

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旻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这是一种促销行为,从合同法的角度上,是对用户发出了一个邀约,但用户过去后却不提供同样描述的产品,构成用户欺诈,根据广告法相关规定,发布的广告也属于虚假广告。


资料图:2017年5月11日,警方向媒体介绍涉案的虚假保健品。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不标注“广告”字样,或“广告”字样难辨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互联网上,很多平台发布的广告真假难辨。有的“广告”两字非常小,有的“广告”两字颜色和广告banner背景色一样,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出来。

  

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

  

实际上,记者观察发现,在多个搜索引擎中,付费搜索虽然标注了“广告”,但表现形式和自然搜索几乎无异。

  

“我们判断广告的办法是,排在搜索结果前几位的一般是广告。”有用户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某广告中出现的“全国最好”字样。截图

  

广告中出现违禁词、禁卖品

  

除了不按照规定标注,更甚者,部分互联网企业投放的广告中出现“迷药”等禁卖品;部分广告中出现侮辱英烈内容。目前一些电商或互联网企业已被监管部门要求进行了整改。

  

记者近日调查还发现,现在依然有不少广告违禁词出现在互联网广告中。

  

7日,记者在某搜索引擎搜索“全国最好的整形医院”,就出现一则广告,广告内容中含有“全国最好”字样;在某奢侈品电商平台,商品描述出现“国宝级”字样。

  

有意思的是,还有的商品名称中就含有“最佳”两字,比如“最佳宝贝 bestbaby”纸尿裤,对不知情的用户来说,或颇具迷惑性。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中禁止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


资料图:有着“中国民营医疗之乡”之称的福建莆田巿东庄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很多医疗广告“搬家”移动端

  

在这些广告中,有一类广告比较特殊,那就是医疗广告。此前百度就因为医疗广告问题出了“魏则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并遭到了有关部门的约谈。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医疗、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广告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广告审查机关进行审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记者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搜索引擎都涉足医疗广告。虽然有企业表态不再做,但仅指PC端,移动端依然有医疗广告出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几次因医疗广告遭约谈,虽当时表态会整改,但后续依然“旧病复犯”。

  

《人民日报》6日发表评论称,一些媒体平台为了广告费、竞价排名等利益,放弃了把关人的职责,为假医生、假专家背书站台,消耗了平台的公信力,更伤害了整个社会的诚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