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的中小学校相继进入到暑假阶段,有些学校在学期末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劳动考试”,考察学生一学期的劳动成果;有些已经放假的学校,也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劳动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量家务或者其它的生产实践。这样的“劳动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标配”。
摘辣椒:一份特殊的期末考卷
在湖南安仁县清溪中学的“校园农场”,摘菜是182班学生这次期末考试的第一份“试卷”。站在耕耘了3个月的“责任田”里,学生们掐下辣椒,这一学期的劳作、培育,让孩子们交出一份不错的农业劳动答卷。
安仁县清溪中学学生
我是第一次来摘,没想到它们长得这么大,还种得挺好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在已经放暑假的地方,比如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的教育部门也为全区7万多名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制定了《家务劳动指南》,该指南给6岁孩子的建议是:照顾家里的植物,浇水、松土等;会摘菜,简单给蔬菜去皮等。
政策推动 劳动教育却屡屡受阻
2015年,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下发《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的问题,提出用3至5年时间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改善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如今《意见》已实施三年,但在一些学校,劳动教育仍然被忽视。记者分别调取了北京一些学校的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学生课表,发现其中除了重点学科课程之外,都没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
记者:你没上过劳动课?
学生:劳动课?没听说过,什么叫劳动课?
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来看,目前劳动教育还不在升学考察范围之内,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一些学校并不愿将“劳动教育”纳入必备课程,挤占其他升学科目的课程时间。也正因如此,能够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的教师也配备得并不充分,导致“劳动课程”缺失。
还有学校提出,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场地。针对工业技能、农业种植、园艺栽培等教学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学校很难自己开辟出这样的场所,学校也很无奈。
回归本质:形成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不会叠被子,初一的学生不会洗衣服,甚至有的孩子从未在家中擦过地、洗过碗……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在身边出现,让不少家长也急呼应该让孩子补上缺失的“劳动课”。
学生家长
虽然都觉得说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但是很多孩子从小没有这个意识,长大了再来培养,其实就挺难的。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导致学生在劳动能力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其实,劳动教育不仅仅教会的是技能,它最核心、本质的价值目标就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开展劳动教育课,值得支持、点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