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脱贫当自强”,沙市区锣场镇白水村22岁的女大学生张于甜把这句话诠释的淋漓尽致。作为一名贫困学生,今年暑假,张于甜没有留校打工,也没有选择到企业去实习,而是回到家乡,成为沙市区锣场镇扶贫办公室的一名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更多的贫困户服务。
记者见到张于甜时,她正坐在电脑前整理资料,她一边用尺子比划,一边目不转睛的一一核对,建档立卡搞统计、录入贫困户信息、上报各种扶贫资料统计表,目录繁多,分类细致,哪户是就业扶持,哪户是教育补助,哪户是政策兜底,张于甜填写的不敢有丝毫马虎。
今年22岁的张于甜是锣场镇长湖村三组村民,父母均是聋哑人,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父亲张庆华患有皮肤病,需要长期用药物治疗,一家人的生活就靠母亲刘红艳在外打零工维持。2015年,经过扶贫工作组走访调查,张于甜一家三口被列入贫困对象,按照锣场镇扶贫工作“因户施策”的办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助残扶贫政策相继实施,让张于甜一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此外,村委会还给有听力障碍的母亲刘红艳安排了在沙市区十号路附近的中奇机械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得到了党的关怀,也萌生了张于甜投身扶贫事业的想法,2016年,大二暑假,她去了锣场镇政府扶贫办学习,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今年暑假,张于甜再一次来到这里实习,走访贫困户、整合资料,为贫困户申请医疗救助,帮助村里的空巢老人洗衣做饭,还与区住建委的同志一起到贫困户家中量房、申请危房改造,真正参与并落实到扶贫政策中去。
张于甜偷偷的告诉记者,与大学生活相比,在乡镇扶贫办一个多月的实习苦多了,在基层做了扶贫干部,就意味着要时时刻刻加班、下乡,不仅要学会“分身”,还要学会各种技能:医疗、工程、统计、农业、畜牧、水利、电力等,甚至有时还不被贫困户理解,但正是这些经历,也磨练出了张于甜吃苦耐劳的品格。
对于未来,张于甜笑着告诉记者,她也想到偏远山村、到基层,去做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