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逶迤多姿的河流,她从潇湘武陵的崇山峻岭中走来,轻歌曼舞地从湘西北来到鄂西南,顺着150多公里的河床,流向八百里洞庭入长江......
这是一条古老沧桑的河流,最早见于《山海经》,“宜诸之山是洈水的发源地”。后在《说文解字》、《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这是一条多魅力多情的河流,带着楚王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传说,一路悠闲从容,在岁月的长河中激荡美丽的浪花......
曾经,这里是一片被洪水和干旱蹂躏的土地。
洈水,洈水古称油水,发源于武陵山脉,上游主流发源于五峰县清水湾西北岩门,南地发源于湖南石门五里坪。洈水全长158km,流域面积2218平方公里。其中流经松滋境内113公里,面积1691平方公里,年总流量15.5亿立方米。
“一天大雨淹了田,五日无雨旱冒烟,十年就有九不收,拖儿带女逃荒年”。这首民谣道出 ,历史上的洈水,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既是是母亲之河,也是危水之河。
解放前,每逢暴雨,山洪汹涌,沿岸平川冲漫,下游近30万亩的湖区洪涝成灾。然而,洈水沿岸丘陵、岗地,年年又缺水干旱,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而河水的涨落频繁,还使下游王家大湖等地杂草丛生,钉螺繁殖,血吸虫病害十分严重。1627年“春粮无收、饥民死无数”,1867年“庚午之灾”,1921年“水灾后瘟疫流行,死者不可计数”。水、旱、病三灾并发,洈河流域的数十万黎民百姓,可以说身处悲鸿哀鸣声中。
1958年水库建设开工,民工一片欢腾
历史的舞台,即将上演一个豪迈的奇迹!
1958年9月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松滋、公安两县1.5万劳力在“根治洈水,造福人民”的口号声中,正式动工兴建洈水水库。随即,包含湖南澧县在内的10万民工,从四面八方奔赴这里,开始了一场移山筑坝、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
1958年松滋县委第一书记、洈水水库工程指挥部第一任政治委员杨致远,在大坝挥锹奠基,填上第一车土。
我们不能忘怀,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条件万分艰苦,大家用最原始的工具,肩挑、背扛、车推、人拉,不计报酬,不辞劳苦,日夜鏖战在工地;
我们不能忘怀,大坝合龙时,正值隆冬腊月,500多名敢死队员手拉手,身背石磙,义无反顾地跳进隆冬刺骨的水中,上千名汉子,涌向龙口,筑起了冲不垮的人墙,挡住了汹涌翻滚的波涛;
我们不能忘怀,因为饥饿、疾病、意外,不少人将宝贵的生命,融进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二十二年战天斗地,前辈们用智慧和勇敢,让“亚洲第一人工土坝”惊世而立。群众投工3220.11万个,完成土石方2528.52万立方米,坝体总量532万立方米。
1959年全国治水劳模辛志英在工地碎石
高空俯瞰,全长8968m的洈水大坝,舒展出优美的“S”型曲线,如伏地巨龙横卧在洈水河谷之上,壮哉,美哉。主坝1640米,坝高42.7m,坝顶海拔高程98m,相当于15层楼的高度。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他们将汗水化作源泉,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们不屈的脊梁,挺起光芒伟岸的历史剪影。他们用血肉之躯,矗立起一座精神和人文的丰碑。
高峡出平湖!
曾经肆虐湘鄂的孽龙,变成泽被五乡的厚德之水。
洈水水库胸纳百川,拥有37平方千米的浩淼水域,最大深度40余米,5.93亿立方米的库容,灌溉着52万亩的良田土地,养育着松滋、公安、澧县的数十万黎民。
轻纱相掩,淡岚微遮,满目葱翠。碧水倒映蓝天白云,座座绿岛苍翠挺秀,条条白练千回百转,如今的洈水,无异一幅淡雅绝妙的水墨丹青。
画里行舟处,诗边就梦时。
悠悠碧水,巍巍大坝,述说着永远的回忆,也铭刻着乡愁的记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