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砂糖,是中国美食烹饪过程中的重要调味品,家家户户都会在厨房中常备这一物品。
但是在日前,一则关于白砂糖的传言却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许多网友看到后都恐慌不已。但是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则传言不过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民众,制造恐慌。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传言来自于微博网友“老爸评测DaddyLab”发布的文章《白砂糖,从此我们别无选择》。文章发布于9月12日下午5时许,截止到今天上午11时许已经有1万2000多条转发,阅读量上百万。
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以非常高明的手法引导网友尽入其彀中。
作者先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小科普说,白砂糖也分三六九等,目前国家规定分为四级:精制、优级、一级、二级。
某淘宝店家上展示一品牌白砂糖,外包装上显示:“质量等级:一级”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谈到白砂糖等级划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二氧化硫。
等级越高的白糖,二氧化硫的残留也会越少。
《GB/T 317-2006 白砂糖》截图
小编查询了一下,原作者此言的确非虚。
接下来,作者的狐狸尾巴就开始暴露出来了。
他先渲染,二氧化硫不应该存在白砂糖中。“要知道,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二氧化硫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那为什么白砂糖里还会有二氧化硫残留呢?因为——
白糖是由甘蔗生产加工出来的,甘蔗不是白色的,要经过脱色等加工才能白白嫩嫩。
这个脱色的过程有两种办法:
一种贵的:碳酸法,产生二氧化碳。
一种便宜的:亚硫酸法,产生二氧化硫。
所以厂商要赚钱,大多数会选择哪种?大家都懂得。
大家都懂得?
小编真的不知道要懂得什么,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语,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吗?
好了,接下来这个作者乘势追击,又宣布了一个更加震惊的消息,“9月开始,白砂糖的新国标《GB/T 317-2018》生效了,已经没有了二氧化硫(指标要求)的身影。”
经过了各种其他标准的辗转,我们得到了以下信息:
1.白砂糖等级划分指标再也没有二氧化硫这一项了。
2.二氧化硫被归为食品添加剂了。
3.限量标准比原来最低级的国标还放松了三倍多。
4.从此以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买白糖时再也不能凭标签上的“等级”来选择“低二氧化硫”的白砂糖了。
这样的改动我们真的看不懂。
为什么?白砂糖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厨房使用,其中二氧化硫的问题就这样轻视?
为什么将标准含糊其辞?
为什么要抹杀我们普通消费者判断的唯一标准?
我们都知道发达国家都使用更好(贵)的技术,白砂糖不含硫。
我们原以为会引进更好的技术,同时提升标准,越来越好。
没想到最骚的是反向操作,最为致命。
很高明吧,说自己经过了各种其他标准的辗转,却又不提到底辗转查询了什么标准,直接抛给你一堆结论。随后又一连串的逼问,直接将自己摆放在道德制高点上,把制定标准的单位推到消费者的对立面。
很棒,作者又要引出到底是哪些单位在制定新国标呢?
看到这里罗列出来的标准起草单位,一个人直观的感觉是什么呢?标准制定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制糖企业啊!
完了完了,怎么都是这些单位啊?难道不需要利益回避吗?他们会不会从中谋私啊?
文章末尾,这个作者继续煽情、无可奈何地说:
我已经无力多说。
特别气愤却又无能为力,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我们都曾经以为能改变世界,结果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但我们至少发出了声音,这就足够了。
如果是一个没有多少明辨是非能力的普通人,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多半也会觉得,真的是要完了,赶紧转发朋友圈扩散周知,让大家看看国家部门的“无耻嘴脸”。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小编发现,已经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转发评论区中直接打脸这位作者了。
1-二氧化硫本就是食品添加剂用于制作红酒和果酒;
2-食糖漂白不直接使用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漂白剂硫磺残余物;
3-2004年起至今现行食品添加剂标准GB2760规定的食糖类二氧化硫残余一直是0.1g/kg,不存在更改;
4-三类致癌物的意思是“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
在被打脸后,作者非常嘴硬地说,我们的重点不是致癌,而是标准的制定。
小编又不明白,如果重点不是致癌,为什么还要加粗强调出来呢?他说自己不明白,大家会对致癌很敏感,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吗?
既然作者说文章发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关注标准的制定,那我们就好好来看看标准的制定。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截图展示了新国标的起草单位,那我们看看旧国标《GB/T 317-2006 白砂糖》的起草单位:
同样也是有很多制糖企业啊!
小编就想不明白了,制定标准不是需要行业内的企业参与,难道是需要非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吗?而且比较两版国标,可以发现参与制定的单位明显是增加了许多,越多的单位参与进来,不仅是集中体现了行业的“民意”,也避免了小团体的利益钻营吧。
我们再拿9月份起生效的新国标《GB/T 317-2018 白砂糖》与已废止的《GB/T 317-2006 白砂糖》进行比较。两版标准同样强调:
白砂糖按技术要求的规定分为精制、优级、一级和二级共四个级别,会有以下一些硬性要求。
感官要求
1.晶粒均匀,粒度在下列范围内应不少于80%:
粗粒:0.800~2.50mm;大粒:0.630~1.60mm;中粒:0.450~1.25 mm;细粒:0.280~0.800mm;
2.晶粒或其水溶液味甜,无异味;
3.外观应干燥松散,洁白,有光泽,每平方米表面积内长度大于0.2mm的黑点数量不多于15个。
(编者注:在2006年的标准中,其强调糖品外观应“无明显黑点”,2018年的标准显然更为细化与明确。)
理化要求
白砂糖的各项理化指标见表
*与2006年标准比较无变化
食品安全要求
应符合GB 13104的规定
原料要求
编者注:该要求为新标准中首次增加,此处略去不表
定量包装要求
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作者如此关注二氧化硫的标准,我们再看看。在旧国标中,其3.4为“卫生要求”,详细规定了二氧化硫、砷、铅、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系直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酵母菌、螨等指标的要求。
在新国标中,的确是没有看到了“卫生要求”,作者由此推说新国标中“已经没有了二氧化硫(指标要求)的身影”,看似合乎其理。可是,拜托作者把有关部门出台的标准看得清楚再清楚一点:
本标准代替旧国标,与旧国标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差异有“修改了食品安全要求(见3.4,2006年版的3.4)”。换而言之,新国标中的“食品安全要求”替代了旧国标中的“卫生要求”。
接下来,才是真正辗转各标准的正确操作:
在《GB/T 317-2018 白砂糖》看到食品安全要求应符合GB 13104的规定,小编又找到《GB 1310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
后者在3.6处强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的规定,小编再次找到《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我们找到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在白糖及白糖制品、其他糖和糖浆中的最大使用量均不超过0.1g/kg。
唉,这是不是意味着标准就放宽了呢?
一位曾在前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工作过的业内人士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其表示相关公众号的文章,他也看到了,不过他认为原文作者的担心属于是杞人忧天。
首先,“GB”与“GB/T”在国标当中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强制标准,后者是推荐标准。换而言之,国家对于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在白砂糖中的使用一直限定是0.1g/kg,从来没有变化过。
但是推荐标准放宽,是不是意味着厂家有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二氧化硫呢?
该名业内人士又表示,二氧化硫在白砂糖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在前段工艺加入,通过与蔗汁中预先加入的石灰生成亚硫酸钙絮状物,沉淀和吸附蔗汁中的各种杂质。一般来说二氧化硫一旦过饱充,微溶的亚硫酸钙会变成可溶的亚硫酸氢钙,沉降效果反而是大打折扣,所以也不存在国标放开之后,厂家就会在给蔗糖脱色时巨量添加二氧化硫的情况。
他坦诚,目前制糖业在使用二氧化硫脱色时如何避免二氧化硫的残留一直是整个行业的难点问题。就像公众号文章中提到的,目前给蔗糖脱色除了亚硫酸法之外,还有一种是碳酸法。碳酸法并不仅仅只是成本贵的问题,它的环保问题同样突出,如果使用该法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碱性滤泥,处理成本以及可能导致对土壤、水源的破坏,由此引来的行政处罚也是一大困扰。
就这位业内人士接触到的情况来讲,目前大部分的制糖企业其实都在逐年下调硫熏强度;如果是更有实力的大厂,它们在降硫的同时也会加大磷酸用量,同样可以稳稳地保证产品质量。
这位业内人士还特别强调,0.1g/kg这个含量对于人体来说,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要达到影响健康的水平,估计得把糖当成主食来吃才有可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