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风云激荡40年 探索荆州复兴的动力源泉

图为:开放的荆州,正成为国内外资本青睐的沃土

今年8月至9月,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对荆州市28家单位分批次进行评估,同时在荆州区和石首市开展评估试点。

荆州市委编办副主任乔太平介绍,2017年荆州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放管服”改革成效第三方评估制度,市审改办委托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对市直8家单位进行评估,推动改革,取得效果。今年6月底,荆州市审改办与上海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签订项目续评合同,扩大评估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荆州积极探索,部分改革开放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领先地位,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图为:改革开放初期沙市市场繁荣,吸引全国各地商贸代表前来采购

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为何是沿江的沙市,而不是沿海城市

1981年7月31日,国务院公布沙市市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为何不是沿海城市,而为何给了内地沿江的沙市?

沙市区商务局副局长叶原介绍,沙市历史上就是靠商贸起家的港口城市,号称“百年商埠”,骨子里就有转口贸易的基因。改革开放之后,沙市很多改革措施从商业系统启蒙,并且效果很好。

沙市鼓励一部分职工从国营、集体中分离出来,开办夫妻铺、父子店,以及“连家铺”,走上个体经营之路。沙市商业局先后有27名职工离开单位自主经营,丈夫承包、妻子参与,全家出动,早开迟收,很快在市场站稳脚跟,为商业系统职工打破“大锅饭”、取消“铁饭碗”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人们解放思想,树立勤劳致富新观念。

1983年,原沙市市委书记穆长生到农贸市场看望个体经营户,次日《沙市日报》头版刊发此事,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传递一个信息:市委书记亲自上门看望个体户,干个体户不丢人。

江汉平原首家工业小商品市场在沙市便河东街开办起来,最初只有11家商贩,3年后就有固定摊位510个,从业人员1273人,经营品种4850个,年成交额2859万元。

沙市率先举办全国物资交流会,10多个省市1200多名商贸界代表参会。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流通体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沙市率先设立工业品、中药、西药等贸易中心,分别与全国46个大中城市互设贸易窗口,建立“川湘鄂毗邻经济协作区”。

沙市在流通领域率先改革,允许工业部门搞跨地区产品的联购联销,允许有条件的企业跨行业交叉经营,允许农民进城办工厂开商店等等。

1986年,沙市社会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网点达4000多个,从业人员2.8万人,农副产品和工业品市场19个,年销售额6亿多元。个体户数量3年翻5番。

历史证明,沙市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确实走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列,在引进激励机制、活跃市场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图为:沙市日报关于荆沙合并的相关报道

荆沙合并——向大城市迈进

改革开放之初,荆州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两部分,一是荆州地区,管辖江陵、荆门、钟祥、京山、监利、石首、天门、潜江、仙桃、洪湖、公安、松滋等12县;二是沙市市由省直辖。

1994年10月31日,省委、省政府派人在荆州地区、沙市市的县以上党政干部大会上正式宣布: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根据当时规定,荆沙市设立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荆沙市辖原荆州地区的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和新设立的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原荆州地区的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委托荆沙市代管;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由省直管。

1996年,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同年,荆门市划出,管辖京山县、钟祥市。199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荆州市行政管理体制沿用至今。

荆沙合并,是改革开放以来荆州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牵动面广,涉及许多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20多年过去了,至今在荆州和沙市人心中都还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是沙市人觉得亏了,认为“富沙市”和“穷荆州”合了,从省直管市降为县级区,地位降低了,划不来;二是荆州人心理落差大,认为“大荆州”不复存在,天、潜、沔和荆门等地划出管辖范围,不仅地理版图减少一半,而且经济分量也减少多半。

但知情者说,当时号称“江汉明珠”的沙市已面临城市经济后劲不足,与荆州合并,能扩大城市规模。所以,当时地方报纸报道此次改革:“荆州沙市合并,向大城市迈进”。

图为:中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出口俄罗斯的钻井平台准备发运

“放管服”改革:再一次领先全省

今年3月29日全省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全省“一张网”建设要于今年6月底实现省市联通,11月底省市县三级联通,明年6月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荆州已于去年12月基本实现省市县联通,市级234项事项可以网上办理,今年9月基本覆盖到村和社区,年底全面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走在全省前列。

8月20日,荆州市政府办公室发文,企业开办时间将被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为全省最短。

荆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同时,荆州市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减证便民”改革,大幅压缩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需要办理的各项证照事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去年6月30日,荆晟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登记窗口领到荆州首张“24证合一”营业执照,这也是全省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

荆州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涉及到18个部门,将组织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统计管理登记证等证照、备案及审核等33个事项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企业登记时间由过去最长5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荆州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进。

荆州在全省率先对“放管服”改革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的创新实践,与上海同济大学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签订项目合同,委托其对市直部门进行评估。

去年8月,荆州推行政务服务“一次办好”便民新举措。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一级部门31个、二级部门9个、公共服务窗口2个,已公布“一次办好”事项305项,提前达到政府要求的70%目标。

荆州市食药监系统在全省地市州率先开启无纸化、网络化的全新发证模式,行政许可电子证书全过程电子化,审批时限在原法定时限基础上至少减少10个工作日。这一做法,在全国食药监系统推广。

图为:俯瞰繁忙的盐卡码头,荆州口岸大通关作用凸显

“一城三区、一区多园”:搭建改革开放新平台

去年8月,荆州市出台“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实施意见,统筹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和公安县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构建“一城三区”发展格局,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机制。“一城三区”,是在中心城区建设三个功能区,优化一二三产业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纪南文旅区发展文化旅游,高新区发展现代农业。“一区多园”,是将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和开发区的产业园区纳入统一规划,统筹18个产业园,每个园区重点培育一个细分产业,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江陵、公安纳入荆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市县两级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对行政体制改革、城市建设、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都有很大影响。“开发区、文旅区、高新区这三大平台,既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又是经济发展的平台。”荆州市“一城三区办”负责人叶涛说,今后很多改革举措都会重点放在这些平台上试验探索。

荆州还对联动区域的内部分工、利益共享的关系进行重构,更好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用足优惠政策,全面覆盖区域内所有产业,推动要素资源集聚;

——用活“飞地经济”,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为每个园区设立一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从荆州古城到荆江两岸,从市级决策层到县乡两级,全市改革创新不断涌动,开放力度空前,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汇聚新动能。

图为:荆州企业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博览会

“一带一路”

荆州28家企业走出国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荆州企业走出国门。”9月10日,荆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申请投资境外企业有4家,投资区域分别为伊朗、越南、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等,预期投资额度3600万美元。

目前荆州共有境外投资企业28家,投资总额16602万美元,其中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企业11家,投资过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家,久鑫织业与荣和纺织联合投资伊朗炼钢产业,三安光电投资美国LED、半导体芯片产业。投资区域分别为北美、欧洲、中亚、南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建材、电子、纺织等10多个行业。企业依靠自身申请到的国际专利走出国门,这种比例不断加大。能特集团、三安光电等企业到国外依靠自身专利开发生物工程、光电项目。久鑫与荣和联合投资的伊朗项目,在当地属于最大行业企业。

2015年起,荆州市财政专项列支300万元用于外经贸发展专项经费,鼓励企业参展洽谈和国际市场考察。2016年以来荆州先后组织企业参加8场次、120余人次“走进非洲”“走进南美”、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要经贸洽谈会。

荆州还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国门,近年来先后有260名大学生通过培训进入国际劳务市场,为人才与劳务输出找到新途径。

图为:来自印度等国的考察团在中石化四机公司考察

对外开放

四年外商落户超过前30年总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落户荆州,速度明显加快——2015年,1家;2016年,2家;2017年,3家;2018年,6家。

从2015年均胜电子投产算起,4年来,外资签约、在建、投产项目已有12个,而且还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隐形冠军”:

法雷奥,世界500强,汽车空调世界领先;安波福,世界500强,汽车线束系统全球供应商;凯迩必,世界500强,全球汽车减震专家……

2017年至今,全市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5.4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22万美元。改革开放40年来,近4年外资落户企业数量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荆州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荆州越来越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沃土。

近年来,荆州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全部在行政服务窗口完成,让企业少跑路,好办事。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备案纳入“多证合一”改革项目,具体实施同步进行。荆州出台文件,对在当地注册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0万美元的项目正式投产时,一次性奖励300万元人民币;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正式投产时,一次性奖励500万元人民币。并实行企业秘书制,由市政府指派专人作为企业秘书,跟踪服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