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石首城市新貌
石首,上承巫山云雨,下引白云黄鹤,素有“鄂南明珠玉石首”之美誉。万里长江在这里九曲回肠,两大平原在这里交汇交融,麋鹿和江豚在这里和谐共舞,1427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处生机勃发。
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城石首,已然华丽蜕变,跃上潮头!如今,她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中国建筑防水之乡,一座正在振兴崛起的滨江工业城市,一座山清水秀的生态旅游城市,一座蓄势待发的现代物流城市。
新时代、新征程。当前的石首,正秉承“生态、开放、包容”的理念,破旧立新,加快推动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谱写“换道超越、绿色崛起”的新篇章。
图为:美丽石首生态之城
工业经济历史性突破——
全市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达7家
一组最新数据,直观标示着改革开放40年来石首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上半年,石首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7.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2017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石首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是个位数。
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然而,发展什么样的工业?怎样发展工业?考验的是石首决策层的智慧和能力。
发展,绝非一帆风顺。石首市委、市政府深入“全身体检”之后,认为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的“短板”:“一企独大”现象突出,导致经济抗压能力差;产业结构单一,在支柱产业受挫时,地区经济发展所受影响会立竿见影并且在所难免;大项目少,缺少重大项目支撑,纳税上千万元企业不多。“蹒跚行步慢,落后最宜鞭。”如何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一届石首市委、市政府提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
石首掀起绿色风暴,倒逼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楚源停产整顿长达9个多月,尽管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影响,石首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环保不达标坚决不生产”。钱潮精密件污水处理设施损坏未运行被强制要求在1个月内建成运行。祥联建材未批先建被罚款6万元。6家沿江“十小”企业因环保整治无法达标被全部关闭。
有破才有立。破立之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时不我待。近年来,新兴绿色经济体在石首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体育产业、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旺盛生长。能特科技、瀚煜建材、凌扬汽车、德永盛纺织、中灏科技……随着一大批优质项目投产达效,石首经济发展动能正持续急速转换。
石首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第一、工业第一、园区第一、项目第一、招商第一”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创新“五位一体”项目帮办服务亲商与安商。随着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开发区三维建模顺利完成,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以园区为中心的调度体系成熟运转,让石首“一区三园”的工业格局尘埃落定。
燎原似火的热情被燃起,石首在自强不息中书写新答卷。
绿城体育项目投资5亿元建设一条年生产1000万平方米人造草坪及1000万平方米悬浮式拼装地板生产线;晟弘体育项目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塑胶跑道新材料生产线;保马体育项目投资1亿元,新建年产30万台(套)体育设施生产线……华中体育园花开石首。
卓宝、首云、润全、天佳、万桥、嘉盾6大工厂全面开建,回归经济炒热石首防水产业,“中国建筑防水之乡”名副其实。康睿木业、科瑞斯材料、中民筑友等新投产企业逐步发力,中国建材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园、亿迅云网络科技等一大批大项目落户石首,为石首腾飞注入强劲动力。
石首工业结构从“独木难支”已然实现“全面突破”。
2017年,石首市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达7家,其中过2000万元的达3家,实现历史性突破!
图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六治并行”护生态——
书写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石首作为
荆江水,连天下,九曲回肠到我家,一首《美山美水美人家》唱不尽石首之秀美。
石首秀美,因为长江百里生态画廊。长江下游荆江河段贯穿石首全境,境内拥有90.3公里长江双岸线和天鹅洲、黑瓦屋、老河口三个长江流域弥足珍贵的故道群。这里河湾曲折,芦苇丛生,渔舟唱晚,是长江中下游不可多得的水乡原生态福地、宝地。
现在的石首,正全力打造长江流域生态文化示范区和长江大保护石首先行试验示范区。
踏进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这块神秘的土地,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见。路上不时有野鸡穿过,一点也不怯人。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也印证了石首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给鹿让地,一让8000亩。和谐背后,是巨大牺牲和艰苦努力。
天鹅洲湿地生态保护的核心,是湿地面积的恢复和长江水质的改善。因此,石首市通过搬迁安置、转产扶持等方式,解决天鹅洲湿地人与麋鹿争土地、人与江豚争水面的矛盾,恢复了天鹅洲21公里故道水域的原生态。
石首每年向保护区江段和天鹅洲故道放流四大家鱼等饵料资源2000万尾以上。采取多种途径净化故道水质,目前故道水质常年保持优于Ⅲ类。
在中科院水生所大力支持下,保护区开展了网箱豢养江豚研究,为江豚物种繁育开辟新的途径。
如今,石首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已从引进时的几十头繁衍到一千多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天鹅洲长江故道是江豚的生态乐园,自1992年设立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石首江豚已发展到80多头,并且每年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
取得成绩的同时,石首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原因,长江石首段一些地方无视长江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非法采砂、布局高污染企业,长江生态系统警钟不时敲响。
如何使长江石首段永葆生机活力?古人云,“对症下药”。开好方先要把好脉,把好脉先要找准病灶。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必须祛除“生态毒瘤”。
石首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法治保驾护航生态长江建设,不断织密制度“笼子”。从2015年起,相继启动非法砂石码头和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成立河道采砂管理领导小组、制定河道采砂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日巡查、周督查、月整治、全覆盖、无缝隙、不间断……
2017年9月20日,随着最后3处砂石码头完成复绿,石首长江岸线39处砂石码头已经全部关闭并完成绿色植被覆盖,昔日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逐步恢复生机。
石首开全国之先河,成功收回全市44个湖泊承包经营权,所有湖泊做到了“三个一律”:一律停止生产性投入;一律无条件终止发包承包、收回经营权;一律无条件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鱼,恢复生态养殖环境。
同时,石首推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保护项目,一些化工企业因环境违法被处罚和关停。
从铁腕重拳抓治理,到“六治并行”护生态,近年来,石首严格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书写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石首作为。
图为:老三义寺汽车渡口(古时的刘郎浦)
交通环境改天换地——
百年“长江大桥梦”即将梦圆
9月7日,石首长江大桥建设工地,232米高的南北主塔静静矗立在江心,直冲云霄。前不久,大桥南北岸主塔封顶以来,大桥建设进展顺利,整体转入了斜拉索、钢箱梁吊装施工阶段。
隔江相望,南北主塔一江之隔,形成820米超长主跨距离。石首长江大桥项目全长39.7公里,大桥全线采用设计时速100公里的高速路标准。截至目前,石首长江大桥累计完成投资额58.6亿元,占概算批复投资额75.21亿元的78%,是湖北省投资规模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长江大桥项目之一,大桥综合施工难度位居世界同类桥梁前列。“快了,快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封渡过不了江了!”站在岸边的石首市大垸镇泥南村居民高世民脸上挂满了笑容。高世民的女儿、女婿都在石首城区工作,小外孙今年才5岁,因为嫌过渡麻烦,还担心天气不好封渡,他已经有小半年没有去看外孙了。
听人说大桥主塔已经封顶了,刚刚从武汉市某建筑工地打桩回来的他,今天一大早就骑电动车来到大桥北岸的施工工地,一定要亲眼看到正在建设的大桥才放心。“等桥通车了,就去买辆小汽车,以后看外孙方便!”高世民激动地说。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像高世民一样的石首市民即将迎来百年梦想的圆梦时刻。
石首长江大桥的建设,只是石首交通环境改天换地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大桥、高速、铁路、国道、港口,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让人应接不暇。该市新建县乡公路77.8公里、村组公路9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520公里。过去交通的盲区,正在加速向“忙区”转变。
蒙华铁路石首段完成投资6.3亿元,工程完成85.6%;S221高陵至南口段8.67公里大修工程项目已全面完成,城区至桃花山镇段按一级公路标准启动建设,S220挖口子至赵家湾公路路面基层及桥梁工程全线贯通;上津湖产业路等7条县乡公路启动建设;G234梅家咀至高基庙段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征地拆迁工作有序推进;城区主干道路、渡口周边环境整治及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路多了、宽了、畅了,更加快捷、安全了!”谈及石首交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很多石首市民和外地来石首的游客都有相同的感受。喜看“盲区”变“忙区”,随着石首交通区位优势不断放大,必将为石首经济发展换道超越铺就一条新的“腾飞之路”。
图为:石首城市风光
民生福祉挂心间——
城建升级打造市民幸福高地
江滨,树木葱茏,绿意盎然;街道,宽阔靓丽,人车秩序井然……金秋时节的石首,生态好、环境好、城市管理好,令人印象深刻。
漫步石首街头,不经意间,就能走入“绿肥红瘦”的街头小游园。近年来,石首在中心城区打造了近20处别致的小游园。
小游园没有豪华设计,也不移栽名贵花木,简单铺设些石头小径,本土花卉苗木和散发浓郁荆楚风情的简约小亭,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这些园子绝对不输那些名声在外的江南园林,是石首人的‘私人定制’!”正在游园里拍照的石首市民熊丰自豪地说。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些游园有的是高墙围住的机关院落,有的是残破的违章建筑,甚至有的是杂草丛生的荒地……”爱好摄影的熊丰见证了这些小游园的变迁,他收藏了不少以前的老照片,新老照片一对比能看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大的变化,源于石首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源于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石首累计投入38亿元,新建和升级改造15条城区主干道。建宁大桥成功合龙,陈家湖公园和12处街头小游园游人如织,山底湖、蔡家潭、廖家渊公园开园在即,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城东污水处理厂建设如火如荼。
2017年,石首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1亿元,G234国道、乡镇污水处理厂等4个PPP项目陆续签约开建,智慧石首、调弦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火车站场、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文体中心等民生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文华小学建成投入使用。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一路疾行”的石首,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生态保护与建设(湿地型)示范区建设评估全国第一、省级文明城市称号,省级森林城市已通过专家组考核验收。今天的石首,山在城中、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文化、魅力、生态”名片熠熠生辉。
图为:牌楼堰市场鸟瞰
伯牙口村党委:党建引领迈向富美新农村
一幢幢农家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轿车在村道上穿梭来往,游客悠然漫步欣赏乡村美景……
这里是石首市调关镇伯牙口村,很难想象,曾经贫穷的偏僻小村,如今已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民俗生态旅游度假村,村庄面貌、村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变源于伯牙口村党委的强力引领。该村党委把党的建设作为工作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协调推进,倾力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人口集聚、生态宜居”的生态绿色乡村。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培植生态绿色产业。伯牙口村因地制宜,以产业为主要抓手,以生态为优势,以标准化、合作化、精品化经营为手段,大力发展林业、果蔬、药材等,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各自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选择一批自主创业、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带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发展新产业,为广大群众做好创业示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伯牙口村大力引导农民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最大限度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为建设和谐村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达到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型乡村”标准,伯牙口村建立了2支环卫保洁队,每队3人,由伯牙口村庄建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
近年来,伯牙口村加大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村卫生所,缓解了“看病难”;完成了6条通组道路的修建,解决了“行路难”;完成了农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完成了对全村饮用水网的改造,解决了“喝水难”。
该村党委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全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推动伯牙口村形成了农业生产独具特色,农民生活走向富裕,乡风民风稳步好转,村容村貌进步明显,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卫生意识不断增强,村级管理不断规范的良好局面。
目前,伯牙口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500元,荣获了荆州市“十面红旗党支部”“五好村党支部”“文明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图为:秦克湖
彭松林:一波三折种出高价“鸭蛙稻”
团山寺镇长安村,在石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因为村里种植了大片大片的鸭蛙稻。鸭蛙稻是石首首创,这种稻谷生态、环保、品质高,售价自然也高,已成为村民们增收的主要来源。
带领村民探索种植鸭蛙稻的人,是长安村党支部书记彭松林。
彭松林回忆,改革开放之初,走在稻田里,可以听见此起彼伏的蛙声。田边沟渠,捧起水就能喝。后来,水变脏了,蛙声消失了,田野变得静悄悄的。化学农业模式下,水稻种植走入了农药化肥越用越多,产品品质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彭松林想到了把鸭和蛙“请回来”。让鸭群在稻田里吃草、寻虫。青蛙是天生的捕虫高手,能有效防止病虫害。这样就能恢复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
2014年,彭松林和几户村民试种了14亩鸭蛙稻,稻子收获,米饭出锅,香味扑鼻。第二年,彭松林动员村民们一起种鸭蛙稻,为打消疑虑,他拍着胸脯保证,稻子他找人来收,每市斤2元。
为了这个承诺,彭松林四处奔波,半年里走访了荆州几乎所有大米销售商,最远还跑到了江西和湖南,无人愿意收购。村民的稻子收上来积压在家里。彭松林压力巨大。
一天晚上,彭松林在家吃饭,恰巧良谷鲜庄园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李爱国来拜访。李爱国闻到米香,忍不住连吃了3碗。他当场打了20万元订金,按2元一市斤的价格,村里的鸭蛙稻他全收了。此后,双方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
在彭松林带领下,长安村摸索出了一套鸭蛙稻种植科学模式。每年冬季,在稻田种植紫云英等草籽,来年翻耕后成为绿肥。插秧后一两周,放入雏鸭,这些“工作鸭”直接取食杂草,或来回运动踏死杂草,取食螟虫、稻飞虱等,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水稻始穗期,收回成鸭,投放“工作蛙”捕捉害虫,保持田间良好生态。
一田多用,生物防控,粮禽双赢。水稻品质的跃升,给长安村村民带来了丰厚收益。他们种植的鸭蛙稻,“地头价”是普通稻谷的一倍以上,精加工的鸭蛙再生稻米,每市斤售价在10元以上,是普通大米的两三倍。生态鸭也可卖出高价。
鸭蛙稻共作模式意义重大,是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变革的一个代表,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双重倒逼下,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长安村鸭蛙稻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年总收入可达570万元,村民每亩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专门选取该村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试验区”。
今年6月下旬,来自约旦、马拉维、巴拿马等10多个国家的农业学者和官员,来到团山寺镇,考察学习鸭蛙稻种养模式。
图为:锦绣石首
石首市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石首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1986年,石首撤县建市,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
1990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石首市建立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1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国务院批升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石首遭遇特大洪水,外洪内涝,灾难空前。63万石首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取得了抗洪的重大胜利。
2014年12月,江南高速正式通车,石首境内不通高速的历史终结。
2015年12月,石首长江公路大桥正式开工,百年长江大桥梦圆。
2016年11月,石首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提出全面建设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2018年4月,石首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长江流域生态文化示范区和长江大保护石首先行试验示范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