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湖北高校教授强烈谴责“基因编辑婴儿”!华中大伦理学教授说…

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出生的消息刷屏各大媒体。

消息称,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夕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据悉,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为“CRISPR/Cas9”技术。

此事一经报道,掀起轩然大波,科学界和社会舆论纷纷表示质疑和批评,引发了对基因技术、伦理问题等的讨论。

5位湖北高校教授强烈谴责此事

26日晚,一则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在微博发布,声明直指“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消息,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122位科学家中,包括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浙大、复旦、麻省理工等高校的学者,其中有5位来自湖北,他们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龚辉、张珞颖,基础医学院教授韩芸耘、江漫,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中心教授曹罡(排名不分先后)。

韩芸耘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其一,消息所透露的此次基因编辑的初衷主要是为了预防HIV,用这样的方法来防御HIV,风险和收益相比,风险更大。

其二,基因编辑胚胎也会有后代,在基因编辑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变异,混入整个人类基因组后有什么后果,我们不知道。

其三,涉及生物伦理学,对新生儿进行胚胎基因编辑,即使可以做,也需要通过反复的合法审核,评估它的风险性、必要性和安全性,保证其合理合法性。

张珞颖教授从其专业角度阐述说:

虽说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得相对成熟,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脱靶率(即失误率)有多高,技术上还有待完善。即使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对想要编辑的基因的功能的了解也未必全面。

就以这次编辑的ccr5基因为例,我们对它的认知并可能没有进行此操作的科研人员以为的那么多,它可能可以预防HIV感染,但也许还会产生其他影响,比如从其它方面影响这两个孩子的免疫力,所以现在进行这种操作是有风险的,何况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这两个孩子健康地出生。另外,被编辑的基因突变将来是可以被遗传下去的,那就意味着会有更多人有这个基因突变。这会带来更深远的风险。

人类进化这么多年,许多目前存在的基因变异是经过了自然选择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环境。如果开放基因编辑,很多人可能会把基因编辑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比如高智商、高颜值。这样的编辑可能会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

伦理学教授:伦理审查存在严重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雷瑞鹏一直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她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科学上的问题:临床试验的设计存在缺陷,没有有效的对照试验。CCR5是单基因,涉及多项免疫生理机制,对目标基因进行修饰和敲除是否影响其它免疫机能甚至肿瘤发生,科学上需要全面的风险评估。如果没有按照试验预期完全敲除,只是嵌合体,如何保证这些嵌合体细胞不会发生脱靶效应。艾滋病不是遗传病,即使参加该临床试验的母亲是艾滋病患者,目前有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药物。因此,该项研究没有科学上的必要性,而两个孩子要面临伴随一生的未知风险。

第二, 伦理上的问题: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比较大,国际上还未达成共识。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应该不应该做”的问题,而不是“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尤其是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基因编辑可修饰体细胞基因组以治疗病人自身的疾病,也可用于修饰生殖系(如配子和胚胎)基因组以预防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伦理辩护的前提是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手段,并且确保科学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项研究不满足以上两点,并且伦理审查存在严重问题,临床前研究和动物实验的情况未充分说明,仅仅描述了过程,并没有任何详细结果以及后续对该动物的观察结果,知情同意程序有很大瑕疵。

第三, 监管的问题:我国涉及此类研究的管理规范如下:卫健委辅助生殖管理办法、伦理原则和技术规范,科技部和卫健委《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卫健委新修订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根据相关规定,涉及胚胎的研究不能超过14天,禁止将修饰后的胚胎转移到人的生殖道。因此,该项研究不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此外,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监管存在问题,卫健委的权责有限,有监管真空。很多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能力建设跟不上,没有资质审查这类高新技术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附属于各医疗机构,独立性让人质疑,需要建立地区伦理委员会提供指导、咨询和培训。尽快建立起覆盖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评估制度,保障涉及各类研究的伦理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各方回应“基因编辑婴儿”

国家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 依法依规处理

26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回应称,11月26日,有媒体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报道。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深圳卫计委、广东卫健委启动调查

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另从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针对这一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该省卫健委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已停薪留职

据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消息, 26日,有媒体报道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研究,我校深表震惊。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贺建奎副教授了解情况,贺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随即召开学术委员会,对此研究行为进行讨论。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校形成如下意见:

一、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二、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三、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我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对“基因编辑婴儿”你怎么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