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单月销售业绩同比连续下降、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连续数月环比下跌。时至年末,房地产行业种种迹象显示,在限贷、限购、限售以及限价等多重组合拳下,房价上涨势头已被遏制。
不过,房企11月发债规模井喷,碧桂园宣布重启投资,近期个别地方微调政策,明年房地产调控是否会有新变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多位地产业内人士预计,在“房住不炒”长期基调下,整体保持严调控态势仍将是大概率事件,“稳健发展”仍是房地产行业关键词。
光明观点:
“房住不炒”是常识更是铁律
光明网评论员
昨夜今晨,“房住不炒”四字在舆论场继续蹿升为新闻热词。
这一切,源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这些年来,所谓嗅觉敏锐的市场人士和投机客,总希望以“风起青萍之末”的好视力来“遥感”国家住房政策的微妙走向。也因此,见风是雨式过度解读的风习由来已久:比如1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等。有人注意到,和10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一样,此次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有分析者浮想联翩,有鼻子有眼地推断出楼市调控政策或会稍稍掉头。
紧接着的12月19日,山东菏泽房地产调控新政引发公众高度关注。菏泽市取消《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中相关限制性年限规定。
这项于2017年11月份出台的限售政策,刚满1年就被宣布取消,于是,有人夸张定性为国内楼市“松绑”第一枪,亦有人顺水推舟解读为地方对土地财政严重依赖下的无奈之举。真相很打脸,人家不过是因城制宜的便民之举,连山东省住建厅在调查后都给出结论“菏泽取消限售被过度解读”。
直至今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板上钉钉,心存侥幸的投资或投机客才发现:原来真是一场误会一场梦,“房住不炒”从无掉头转向的念头,调控政策一如既往无改初心。
回头望去,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未提及,但“房住不炒”早就写入十九大报告;今年的此次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很显然,在楼市调控上稳市场、稳预期、稳人心,政策从未朝令夕改,谁也甭想混淆视听。
有数据显示,截至日前全国范围房地产各种调控政策多达438次,刷新历史纪录。2018年也成为历史上房地产调控政策最密集的年份。值得注意的是,1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提示地产行业的风险状况。与此同时,住建部重拳治理房地产市场失信行为,拟将101种违法违规行为“拉黑”。
凡此种种,起码说明两个基本道理:一是楼市调控的整体态势并未转向,个别城市限购限售政策、个别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适度微调,符合“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二是房地产市场更重在责任明确和体系构建,“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这是推行楼市宏调长效机制关键中的关键。
“行百步者半九十”,楼市调控也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的漫漫征程。一方面,“房住不炒”是常识,是深入人心的底线常态,事关“住有所居”、事关“有恒产者有恒心”、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另一方面,“房住不炒”是铁律,是不可僭越的红线常态,事关地方财政的健康、事关职能部门的作为、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大势的可持续性。
长远而言,我们迟早会习惯少提、乃至不提“房住不炒”的语境。因为这就像四季轮回、春耕秋种一样正常。至于别有用心的解读或者过度演绎的联想,“狼来了”多了,自然也会没了市场。
脚步渐近的2019年,“房住不炒”是常识更是铁律的共识,于政策细节或权责版图里,当会有更为铿锵响亮的回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