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北极和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非常关心的地区。3月7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一项科研成果,通过对一块青藏高原已知最年轻的棕榈化石的研究,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形地貌之谜,证实青藏高原抬升过程远比现在了解的复杂。
青藏高原腹地首次发现棕榈化石
此次发表的科研成果是中国科学院对青藏高原第二次大规模综合大科考以及战略科技先导A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科研成果。其成果源于2016年科研人员在藏北伦坡拉盆地距今约2500万年的地层中,采集到的一片珍贵的叶片化石标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 苏涛:
我们在打开岩层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棕榈化石,叶柄非常长,可以达到接近70厘米,这是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么高的海拔首次发现棕榈化石。
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据科研人员介绍,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
研究将青藏高原整体形成时间推后至少1000万年
科研人员分析了制约棕榈科生长的气候要素,并利用古气候模型模拟了13种不同地形地貌情景比对分析,最终发现只有高山峡谷的地貌情景下,是与棕榈科现代分布的气候阈值是匹配的。由此,我国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在2500万年前是存在峡谷地区这一论点。也就是说,青藏高原在当时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青藏高原的抬升历史比以前认为的要年轻很多。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幅度,不同的专家学者依据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曾有外国学者利用同位素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在3500万年前甚至已经达到现在约4500米的高程,而棕榈化石的发现表明当时青藏高原尚未完全形成,中部存在一个东西向的大峡谷。这一发现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这一发现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形成演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 周浙昆:
因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青藏高原的抬升隆升的整个过程,这块棕榈化石的发现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们原来对青藏高原的认识,即青藏高原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隆升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抬升到一个高度的过程,在2500万年前的时候,青藏高原有森林、有高山,有湖泊,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和原来大家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高原抬升环境激烈变化 导致多物种逐渐消失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在海拔近五千米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区开展了多次野外科学考察,陆续发现了多个新的、不同地质时期和地点的化石生物群。此次报道的大型棕榈科叶片化石,与之前报道的该生物群中的攀鲈、椿榆、栾树等,表明地质时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远比现在要高很多,正是由于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许多物种在这一地区逐渐消失。科研人员正在系统性地开展相关研究,以期逐步认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以及古环境的变化过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