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传来一个好消息,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即将拉开序幕!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王亚平表示,希望能够在空间站里面再上一堂太空课!
电影遥不可及?现实中的空间站要来了!
《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很多未来场景,以目前的技术储备,并非遥不可及。比如,片中的领航员空间站,非完全架空,可以从中国企业的“家底”里找到“影子”。
在电影中,领航员空间站承担了全球通信、信息存储、开辟道路等各项使命,成为地球上全人类的中枢平台和未来希望。
在现实中,由航天科技主导研发制造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日,两会期间,传来一则重磅消息,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即将拉开序幕!
据央视消息,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即将拉开序幕,航天员也在按计划抓紧选拔训练。空间站建成后,将在轨运营十年以上。届时,中国航天员长期在太空驻留和多次往返也将成为常态。
另据科技日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按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全面提升我国载人航天综合应用效益水平。
今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给出了这些飞行任务稳步推进的时间表:
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完成空间科学应用合作项目遴选工作,同时抓紧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等专项预研项目的实施工作;
7月,天宫二号受控离轨;
年底,空间站核心舱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场合练和首飞任务准备工作;
2020年前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计划发射;
2022年,空间站全站预计建成并投入运营。
据悉,中国空间站“两室一厅”可住6人!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是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
王亚平:期待在中国空间站再次“太空授课”
当中国空间站建成后,你最期待什么?
图片来源:海峡之声
据海峡之声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王亚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出了她的“空间站梦想”: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当然希望能够在空间站里面,再上一堂太空课,而且到时候,我还希望不仅仅是和我们中国的学生们,还能够和全世界的学生们能互动交流。”
因为在“神十”任务中精彩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又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王老师”。那么,除了期待在中国空间站再度“太空授课”,“王老师”还有哪些“太空期待”?
“现在虽然已经回到了地面的家,但是能够再次飞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梦想”,王亚平说,“其实我一直觉得在太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特别让我值得回忆和留恋的,所以如果有机会再上太空的话,我想我会更加珍惜在太空中的这种体验和生活。当然,我会首先尽我最大努力的去做好我的工作,在工作之余呢,我想我也会更好的去体验一下那种太空的失重,太空这种特殊环境的神奇和美妙,因为那跟地面上是完全不同的那种感觉。”
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也在路上了
据科技日报报道,面向载人航天未来发展需求,我国正在论证研制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曾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究与国际同步,瞄准了国际前沿技术,以可重复使用、具备多种用途为特征。
新一代载人飞船全长约9米,最大发射重量23吨,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其中返回舱是航天员座舱,同时也是全船的指令中心,并承担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的职责;服务舱具备提供轨道机动动力和轨道飞行能源的功能。
据了解,该飞船在充分继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技术基础上,在结构、推进、回收、能源、热控、电子、人机交互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具备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和宜居的特点。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应近地轨道飞行、载人月球探测和载人深空探测等多种任务。
虽然尚未立项,我国却早已开始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6年6月,我国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中,搭载了新一代飞船缩比返回舱,对其气动构型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
对于中国航天的未来,王亚平充满信心,“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我觉得这只是仅仅是拉开了我们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将来我们要有空间站,我们要登月球,也要探火星,我们一定会飞向更深,更远的太空的。”
更远的太空,中国来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