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又名江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春秋战国时期,荆州作为楚国都城所在地,历20代楚王,达411年。三国时期的荆州,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部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演绎出了曹操夺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讨荆州、关羽守荆州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荆州古城
穿行在荆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随意地俯下身去,都能采撷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不必说楚人先祖筚路蓝缕的艰辛留存,也不必说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大意失荆州”,单是那古朴的城墙,都能让你瞬间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谜雾重重的城墙“修筑史”
我们知道,目前傲然挺立的荆州古城墙,是明清古城墙。可是,荆州城却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那么,荆州古城最早的筑城究竟起始于何时?又是由谁来修筑呢?
史籍中第一次出现江陵有城墙的记载,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即公元前148年。据《水经注·江水》记载,临江王刘荣因在江陵建造宫殿时侵占太宗庙外垣和内垣之间空地获罪,汉景帝征召刘荣到京城受审,从荆州城北门登车北上。
▲斑驳的城墙
但是,在历史学家的眼中,荆州古城墙实际始建年代肯定早于西汉。有学者认为,虽然没有文献支持,荆州古城墙实际始建年代是在秦将白起拔郢后。纪南城被毁后,江陵很快取代了楚郢,成为南郡治所。
这时的江陵城,也必定会以楚故都纪南城、郢城为范本,修筑城墙等城防设施。也就是说,荆州古城墙肇始的上限年代可以上溯到江陵(荆州)古城兴起之时,即白起拔郢至秦统中国之间, 也就是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
▲荆州东门宾阳楼
荆州古城最早的修建城墙的记载,则是蜀将关羽的筑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诸葛亮西进巴蜀,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以拒东吴。据杜佑《通典》记载“关羽筑城偏在西南”。
汉代旧城为土城,多年未加修葺,破坏严重,不利于军事设防。因此,关羽在汉代旧城以南,长江北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一座新城以驻扎军队。
《水经注》也称,“县曰江陵。旧城,关羽所筑。”说的是三国蜀将关羽镇守荆州,修筑土城墙。
荆州城建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筑城,是公元352年由当时的荆州都督桓温组织进行,将汉代旧城与关羽所修新城接合为一,并增高加厚了城垣。不过,那时的城墙并非砖城,而是用夯土修筑的。
南北朝时,荆州刺史萧绎(其中即皇帝位三年)在荆州城苦心经营长达四十年之久,不但加固了城墙,修建了“金城”,还构建了荆州土城外城——周长70里的“木栅城”。
▲古城垣的呼吸
南北朝对峙时期,荆州的军事意义对南朝可谓生死攸关。荆州如果在南朝统治下,则南北对峙局面仍可维持;荆州若为北朝控制,则天下统一可期。正缘于此,梁元帝萧绎不惜财力加固荆州城墙。
唐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意图成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在18年里5 次修筑荆州城墙。特别是公元912年第一次大修城墙时,动员了10多万军民将城外方圆50里的坟墓平毁,取砖筑城,从而开启了荆州城砖筑城墙的先河。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砖城,则是在273年后的南宋初年。由荆州安抚使赵雄修建,基本上形成了现在荆州古城的模样。由于荆州古城墙几遭战火,北宋末年,荆州古城墙已是千疮百孔,史书称之为“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
▲文字砖
公元1185年,荆州安抚使赵雄重新修筑了荆州城,新修的城墙“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显得十分壮观。
历史总是波谲云诡,荆州又遭劫难。公元1275年,元军占领荆州将古城墙大肆隳毁。
元朝末年,朱元璋手下的杨璟依旧基重修了荆州城墙,新城墙“周长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
明朝时,荆州古城又得到较大的修缮,从荆州走出的“宰相之杰”张居正还专门为之“批条子”。据《江陵志余》记载,“万历初,邑人张太岳在朝,俾增甃之”,翻译过来就是:万历九年,张居正入阁满十二载,加太傅。此际,荆州正在大修城墙,张居正遂从朝中拨出专款资助老家修筑城墙。
公元1643年,张献忠攻陷荆州后,将城垣几近夷为平地。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荆州官员李西凤在明城墙旧址上重筑新城墙,现存城墙的主要部分就是这次重筑遗留下来的。
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钦差大臣阿桂奉命率领兵民对受水毁的荆州古城墙进行大规模补修。由于水津门(城西南角)、小北门地势低洼,整修时向后退了数十丈,城东南角也退后十数丈,现存荆州城墙的规模由此定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后,国家对荆州古城墙进行了多次维修。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然耸立的“南国完璧”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涮,荆州古城依旧巍然耸立。青灰色的城砖,隐约的文字,都似在无言地诉说久远的硝烟。作为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荆州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瓮城
荆州古城墙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周长11.281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古城墙遗存有城门六座,均为双重城门建制,前后城门之间,设有瓮城。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中的荆州古城墙墙体由外展的砖垣和内衬的土垣构成。砖墙体的高度因地势不同有所差异,最低为8.83米,最高为12米。城墙上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5座藏兵洞,号称“铁打的荆州”。
▲伤痕累累的砖墙
砖墙虽经岁月磨难,伤痕累累,但整体遗存完好,环城如初。荆州护城河周长12.2公里,一般宽20~50米,绕城一周水波荡漾。完整的古城墙和完整的护城河,共同组成了遗存完整的荆州古城池。
六座门楼的沧桑“变迁”
荆州古城的城门造型古朴,坚固结实。
自清乾隆晚大修后,荆州古城现存有6座城门:东为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为安澜门,北为拱极门,东北为远安门,东南为公安门。
除公安门为水门外,其他5座城门外侧都筑有曲城,似半环状将城门围起。曲城前又开一道门,与主城门形成了双重城门。双重城门之间称瓮城,战时可敞开瓮城诱敌深入,再出伏兵将敌人一举歼灭。
▲宾阳楼的夜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荆州古城又先后增开了新东门、新南门和新北门,加上原有的6座城门,荆州古城共有9座城门。
▲古城春潮
明清时期所建的荆州古城墙六座城门之上均建有城楼,分别是寅宾门(老东门)的宾阳楼、公安门(小东门)的楚望楼、南纪门(老南门)的曲江楼、安澜门(西门)的九阳楼、拱极门(大北门)的朝宗楼和远安门(小北门)的景龙楼。
▲朝宗楼
这6座门楼中,南纪门的曲江楼最享盛名;现拱极门的朝宗楼尚存,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东门的宾阳楼于1987年重建,余下皆毁。
名载史册的多功能“敌楼”
荆州古城除了门楼外,还于城防的薄弱部位建有敌楼,又称瞭望楼。敌楼战时屯兵,平时常作庆典和娱乐宴饮之所。
据史料记载,荆州安抚使赵雄重修荆州古城时,曾建敌楼千余座。而今,载入史册的敌楼唯有东城墙与南城墙交会处的仲宣楼、东城墙与北城墙相交处的明月楼和远安门(小北门)东侧数百余米处的雄楚楼。
▲曲江楼遗址
这三大敌楼均位于城墙的转角处,故又称之为角楼。三大敌楼因地处有利方位,建筑雄伟,视野开阔,多有名士骚客登临,并因此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轶闻故事。
三大敌楼中,仲宣楼最为有名。相传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时曾登仲宣楼作赋,后人遂以“仲宣”名其楼。
▲仲宣楼遗址
仲宣楼屡毁屡建,民国时期毁圮存遗址。雄楚楼是荆州城墙上最大的一处敌楼,后毁于日军战火,遗址保存完好。明月楼故事不多,也毁于日军战火。
神秘的暗道机关“潜室”
行走在荆州古城墙上,你会发现有的炮台在回填土中构建成独特的另类城防设施。其实,这就是荆州古城墙所特有的藏兵洞。
▲藏兵洞
荆州古城共有5处藏兵洞,其外形与炮台无异,内侧则暗藏玄机,别有洞天。藏兵洞的具体分布为:东城墙一座,位于公安门与仲宣楼遗址之间;北城墙东段一座,位于远安门西侧;北城墙西段一座,位于拱极门东侧;南城墙西段一座,位于新南门西侧200余米处;老南门西侧300余米处一座。
若你细心观察,可发现这样一个惊天秘密:4处藏兵洞的内侧三面墙体上分别设置有上下二层或三层回廊式人行平台,且三面墙体上均有5~11个洞形设置,形成洞中有洞的格局。洞内可容坐2~4人,设有瞭望孔;洞底向墙体外筑有排水孔道。藏兵洞守城藏兵观察敌情,更可从多层次、多角度暗箭齐发令攻城之敌猝不及防。
▲藏兵洞的排水孔
另一处藏兵洞,构造与这4处藏兵洞又有所不同。这处藏兵洞在荆州古城南门和西门之间,其内壁上没有平台和卷顶瞭望洞,而在底层三面墙体上则设置长方形瞭望洞5个。
▲白马井
此处藏兵洞外墙面与其他炮台无异,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墙体下部有一处高2.07米,宽0.93米的暗门。如果敌军兵临城下,战况紧急。在6处城门均关闭的情势下,信使可从暗门出城求援。
相传古代城池被困时,便派出信使,乘坐白色战马,送出紧急情报。这座藏兵洞深如水井一般,求援的信使又多骑白马,故俗称之为白马井。
▲暗门
还有两处类似的秘密通道。 一处位于寅宾门(东门)瓮城西北角的内墙体;另一处则位于远安门(小北门)瓮城东南角的内墙体,均为形迹似门洞形的设置,对应的外侧墙体则无痕迹。此暗道紧邻箭门内南角,且有树木遮挡,更是隐蔽。专家认为,这两个密设通道的作用类似于白马井密设的小门,也是战时用以应急的遁门暗道。
城墙上这种密道的设置,虽属“迷你”级,平时不启用,但关键时刻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精心与智慧。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荆州古城依旧完好,巍然耸立。行走在荆州古城墙上,倚墙而立,极目远眺。眼前幻化的是片片刀光剑影,耳畔回响的是阵阵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清晰如昨,似乎一直从未远走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