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安三袁家:敦厚家风哺育文学三子星


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天空上,闪耀着这样三颗光彩夺目的星辰。他们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高举文学革新的大旗,一洗晚明文坛的复古弊习和模拟颓风,共同开创了著名的文学流派——“公安派”。他们就是出生于湖北公安,史称“公安三袁”的晚明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袁”不仅在文学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为人、做官方面也广为世人称道, 在民间就流传着“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赞誉。

老大袁宗道,会试第一,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为官清廉,尽忠职守,惫极而逝;

老二袁宏道,官至吏部郎中。他在任吴县县令期间,惩治奸吏、清理赋税,深受百姓爱戴,当时首辅申时行称赞他“二百年来无此令矣”;

老三袁中道,先后任徽州府教授、南京吏部郎中,勤政廉洁,官声清越。

正所谓厚德载物,家风熏人。“三袁”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在政治上获致美誉,这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身修养与道德追求,又与他们家族严明的家规和敦厚的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袁氏家规核心理念是“立德”和“做人”,注重内在品格的养成与人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生的道义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

翻开一部部史籍,追根溯源,我们在袁氏家教的卷册中探寻他们的人生脉线。一缕墨香、一片清音向我们袭来……

袁氏远祖本初公,洪武末年迁往荆州公安县,定居长安里。从“三袁”的高祖有伦公起,迄今已传二十二代,历时五百多年。到“三袁”祖父袁大化这一辈,袁氏已经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富户。在长期艰辛的创立家业中,袁氏一族逐渐形成了自己家族的生活法则,制订出了明确的家规,这便是《袁氏家教十则》、《袁氏家戒十条》。袁氏家规家训从道德修养、行为法度、人生发展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为族人定出了行事的方向和标准。

如果说《袁氏家戒十条》是从“戒”的方面去告诫人们要有所不为,那么《袁氏家教十则》则是从“为”的方面去强调要做什么,要如何做,从正面来树立人的道德理想。

“教孝慈”、“笃友恭”

强调在家庭中孝敬慈爱,对朋友笃实恭敬。“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一个人在家中的道德养成就是在社会中立身行事的基础。“三袁”的成长以及日后的成才、成就,与这种严明的家教家训是分不开的。

上慈下孝,惠养了“三袁”的心性品格,而朋友之间恭谨笃诚,也拓宽了“三袁”兄弟的人生道路。与“三袁”相往来者,莫不如沐春风,如饮甘醴。

“设义学”、“尚勤俭”

袁氏家族对文化教育有着很高的认识,积极倡导文化与求知,并明确把资助求学写入家教细则,显示了袁氏一族的开明智慧和远见卓识。

倡导勤俭持家、廉洁清明是袁氏家族一贯的理念。袁氏家族一直秉承这样的家训,房屋不必过华,衣冠不必过美,饮食不必过丰,朋友往来不必过费,生日满旬不必延宾,冠婚丧祭不必越礼,贫穷时不忘本分,富贵时不忘珍惜。

袁氏一族虽然提倡勤俭,但遇有灾荒,又乐善好施,常救乡民于水火之中。明嘉靖年间,公安大闹饥荒,三袁祖父袁大化拿出两千石稻谷和两千两银子救助灾民,事后当众销毁所有借据。

“正心术”、“立人品”

袁氏家族强调人的精神修养与道德自律,要求心术端正,人品中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道义被看作是他们人生的准绳。

“三袁”兄弟高中进士后,母亲让他们脚穿草鞋回娘家报喜,旁人不解。三兄弟已经是人上之人,怎么要穿着草鞋?其母说,就怕他们做了官,忘了本。特意让其脚穿草鞋,就是要接地气,长记性。做人要堂堂正正,为官要清正廉明。

“急国课”、“遵礼制”

立身处世要常想到国家。《家教》对族人从社会责任、义务、法度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大事奄临,务宜恪遵礼制,宁戚宁俭,慎勿蹈习流俗,有坏名教”。教导族人依法度行事,宁可自身辛苦一点,俭朴一点,也不追随流俗,做有损社会风气的事,如此则社会有序,国泰民昌。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只有先治理好个体的家庭,然后才能使整个天下安定昌泰,这就是家规家风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意义。

今天,“三袁”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清新俊逸的诗文风格与美好的道德品行还一直影响着我们。其优良家风传习至今,从袁氏一族走进千家万户,熏陶着人们的品格,感染着人们的心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