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制作传承人 黄有志:竹简千年梦 匠心守艺人

云上荆州报道:在电视剧上,您一定看到过简牍,简牍就是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如今考古学家们能够通过简牍穿越古今,了解尘封的历史。今天就来认识荆州的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简制作的传承人黄有志。

在三国古玩城内,记者见到正凝神静气,临摹简文的黄有志,他说,自己复制的作品名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册。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目前中国已知的最早乘法表。21枚竹简组成的《算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器”,能进行100以内的复杂乘法运算,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

黄有志说,复制《算表》要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别看简牍体积不大,做起来可要花费不少心血。复制竹简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材,竹子有上百种,在如此品类繁杂中挑选出最适合制作竹简的竹子,黄有志也摸索了很久,生长3~5年的成熟楠竹最优。

除了选材,解片、刮青、蒸煮、炙熏等环节也非常重要。在制作简牍的过程中,他不仅要熟知各种古文的字体,还要明白其释义,才能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楚简,是一种战国时期的竹简,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它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典雅、娟秀。楚简上的文字既要有书法的规整、典雅,也要兼具象形文字的写意,通俗来讲是以写带画。

黄有志的祖父、父亲都是篾匠,他自小耳濡目染,对制作竹木器有异常的天分,从小酷爱书法的他,写得一首好字。高中毕业后,他曾在荆州博物馆从事文物安保工作,黄有志的天分被当时荆州博物馆的楚文化专家滕壬生发现,有幸加入《楚系简帛文字编》编纂工作,从此,他与简文摹写、简策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能更系统地学习古文,黄有志用毛笔把古文抄写下来做摹本,再把字形编成册,每天反复阅读,经过6年的学习,他把古文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开始了简牍制作工作。 一枚小小的竹简,寥寥的文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呕心沥血。别人觉得枯燥乏味,他却甘之如饴,用这样的方式跟千年前的墨者沟通,向世人展现竹简的光辉。

随着黄有志复制楚简硕果累累、声名远播,2014年7月,湖南省博物馆邀请他负责复制里耶秦简。此后,他陆续复制了云梦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数百枚。近年来,黄有志还受中国文字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学院等数十家单位委托,主持楚、秦、汉、晋出土简牍的复制工作。20多年来,黄有志已亲手复制竹简文物超万枚,临摹简文10万多字。他希望,楚简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目前侄儿正跟着他学习这项技艺,但对于传承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记者:孙颖 杨杨格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