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曾多次讲述他和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分享他的读书故事和感悟。在讲话当中,他对古籍典故、名著经典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常常巧妙引用,娓娓道来,令人叹服。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听总书记分享那些年他所经历的读书故事,从小故事中品味读书的快乐。
放羊锄地不忘揣本字典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新华社发)
2013年5月,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讲到: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走了30里路,只为借一本书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听母亲讲《岳母刺字》,一生追求“精忠报国”
2013年3月15日拍摄的西湖边的岳湖广场上的岳飞铜像。(新华社发)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晚上点煤油灯看书,早起吐痰都是黑的
2013年4月17日摄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习近平当年最早在梁家河居住的窑洞)。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总书记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
习近平住过的这孔窑洞,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和床铺,靠着炕的一侧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墙上还挂着一盏马灯。总书记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专程去了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也去了他常去的酒吧
这是由海明威的好友罗伯特·卡帕拍摄的摄影作品《打猎归来的海明威及其幼子格雷戈里》,照片于1941年摄于美国的艾奥瓦州。(新华社发)
2015年9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习近平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在发表演讲时说: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