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80后夫妻结缘文物 共同传播荆州文化

博物馆,被称为文化的基因宝库。在荆州博物馆各大展厅,一件件文物光彩照人,水纹、云纹惟妙惟肖,以它独有的方式向我们解读着荆州这座城市的生命轨迹和文化基因。这些精彩的文物在重见天日前,要经过考古发掘、绘图论证和文物修复等多个环节,一批批专家和工作人员为此付出心血。在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员刘建业、文物修复师朱枫夫妇,感受他们在文物背后的坚守和奉献。

丈夫刘建业:11年扎根田野考古

“看!这就是我的工作区。”近日,脸色微红的刘建业指着身后2.3平方公里的郢城遗址告诉记者:“3年了,我们考古队天天都在这儿。”

刘建业是荆州博物馆郢城遗址考古工作站负责人,2008年他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到荆州博物馆考古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顺着一条狭窄的黄泥路往里走,就到了遗址考古的核心区郢城城垣,这里探方并排而列,地上用白色粉笔深深浅浅画着记号。

“这两边土色不一样,深黑色而开裂的一边如果继续发掘,应该会有惊喜。”刘建业蹲下身,熟练地在中间画上了横线。

左手拿毛刷,右手拿刀铲,荷包装粉笔。在探方附近,他蹲下身,用刀铲掉硬土,用刷子拂去土尘。“这2.3平方公里的郢城遗址考古,都是考古队员们一刀刀铲出来,一笔笔刷出来的。”他说完,又埋着头,蹲在地上,仔细分辨着土层颜色,小心细致,生怕遗漏了什么。在考古一线11年,寒来暑往,烈日阴风,脸颊和耳根处的微红,是阳光灼伤后留下的痕迹。

郢城遗址远离城区,人烟稀少,通话信号不好,没有WiFi,饮用水是考古队员们打的井水。

这一切在刘建业7岁的女儿眼里是艰苦而枯燥的,“爸爸为什么要在这个岗位上坚持11年?”她非常不解。

“这是城垣边的排水口!”刘建业抬起笔刷,一条倾斜的直筒型的管道露出来了。他睁大眼睛,兴奋不已,“这么多天,终于找了点东西出来。”

刘建业用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解答了女儿的困惑,他说:“中学时读《三国演义》就爱上了荆州,这算是命中注定。每一座遗址的发掘,都是对荆州城历史发展的复原和延续。郢城遗址是南郡郡址所在地,如此完好的郡县级首府,全国少有。”

“我当了荆州女婿,荆州也是我的家!”他说,考古11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熊家冢遗址考古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荆州博物馆陶瓷文物修复师朱枫。“我考古发掘的文物,要交给她讲解、绘图、修复,这是很有爱的事。”他说,这也是他坚守田园考古一线的原因之一。

妻子朱枫:巧手让文物“活”起来

从2008年入馆工作以来,朱枫历任熊家冢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文物绘图工作人员、文物修复师。因有着良好的美术功底,朱枫绘制的文物手稿工整生动,修复的陶瓷文物完整雅致。

近日,记者在荆州博物馆陶瓷修复室看到朱枫时,她正在对一件汉代陶缶进行二次修复。她用大棉签浸满去离子水,轻轻往文物裂缝处涂抹,然后用小牙签一点一点将表面的硬土剔下来。这个土灰色、高30多厘米的陶缶表面已能清晰地看到数十条裂纹,但表面纹饰很难分辨。朱枫告诉记者,要将文物首次修复时填充的膏体和胶全部剔除,不能伤害到文物表面,然后再将碎陶片编号,着石膏和胶水,让文物再次成型并着色。完成全部修复需要一个月。

对着文物,朱枫仿佛捧着一件极其精密的仪器,小心翼翼。“文物修复要非常细致,一丁点儿不慎就会伤到文物。比如胶水,

要反复试验五六次,才能最终确定胶水使用浓度。比如纹饰,既要靠绘图经验也要了解相关知识,才能判定模糊的纹饰轮廓,精准修复。”

2年的文物修复工作,让朱枫更深刻地认识了家乡文化。“把碎片的文物修复完成,它就有了生命力,可以感觉到千年前的生活气息。”

栩栩如生的文物,在她眼里是“活”的。

选择在文物背后坚守,也是完成当年她和丈夫刘建业一起许下的承诺,“我们在这里相识相知,我们约好一起并肩同行,他在前方发掘文物,我在后方修复文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看展出的文物,一起身体力行,传播荆州文化。”

(作者:记者黄思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