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清辉胜星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生态修复探访

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长湖,经过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岸边绿色如烟。(黄志刚摄)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登岳阳楼远眺,洞庭景象尽收眼底。一江相连,一衣带水,洞庭湖哺育了万千湘鄂儿女。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强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留下“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一年来,荆州、常德、岳阳、益阳及长沙望城区“四市一区”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致力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一幅绿色发展的卷轴渐次铺开。

守护清水入洞庭

荆州建成立体化水环境治理体系

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荆州市通过评审,成功创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中央奖补资金4亿元。而这,只不过是近年来荆州以空前力度开展水环境全面集中整治的成效之一。

去年12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简称《治理规划》),标志着未来一个时期指导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有了基本依据。这是继2014年4月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荆州市在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今年2月,荆州市发改委编制完成《荆州市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荆州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补齐生态短板,正建立起立体化水环境治理体系。

荆州江河纵横、水网密布,8个县市区均临江而立,是湖北乃至全国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作为湖北省唯一被全域纳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的城市,荆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规划精神,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相结合,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开展了力度空前的水环境全面集中整治。几年来,关停拆除非法码头340处,关停规模化养殖场618家,拆除洪湖围网18.7万亩,造林160万亩,新增100亩以上的湖泊10个,新增各类湿地近120万亩。

与此同时,荆州市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2016年启动的松滋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已于次年投入运营,日处理1万吨污水,做到污水全面收集、达标排放;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内,从源头截污、生态清淤、生态修复、水处理提标等全方位入手,基本实现“晴天截断污染源、雨季控制分流量、常年消灭漂浮物”的目标;今年8月,沙市区沙北排渠、中心排渠河道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完工,届时河道将一扫过去脏乱景象,成为荆州市中心城区新的生态长廊和沿河景观带。

通过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工程化推进,荆州河道自净能力得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水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现,更多项目已启动谋划。

据荆州市发改委副调研员叶涛介绍,在制定的《荆州市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方案》中,荆州按照国家和省发改委要求,编制入库项目298个,涉及供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三大类别,计划总投资304.16亿元,拟申报中央投资额度93.68亿元。其中,方案近期(2019—2020年度)实施项目21个,投资56.58亿元,拟申报中央投资额度20.36亿元。今年全国两会上,湘鄂两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联动治理和综合施策方面提出联合提案建议,共同呼吁国家政策倾斜。

据悉,通过积极策划、向上争取,荆州97个项目纳入《湖北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建设规划》,总投资达233亿元。2016年至2019年共争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8个,总投资8.5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亿元;2018年争取中小河流项目12个,总投资65.6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9.11亿元,省预算内投资0.25亿元。荆州全域纳入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区域,3个县市已获得国家项目补助0.9亿元,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获得中央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补助资金0.8亿元、0.63亿元和0.3亿元。

三千里云梦泽,八百里洞庭湖。还清水,入洞庭。荆州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荆州答卷,“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荆州日报 记者 黄巍薇 刘娟 通讯员 杨元洪)

城市金腰带穿紫河风光。(裴维维 摄,图片由望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一滴水的“海绵”之旅

——常德“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修复的故事

5月26日清晨,初夏的一场雨不期而至。一开始悄无声息,不一会儿功夫,就浸湿了街边的绿植、宽敞的道路,整座城市变得湿润而凉爽。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顶楼上,佛甲草长得正盛,饱满的线形叶子连片生长,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草毯。轻轻拨开草面,只见佛甲草种植在一个个长方形的一体化草盘中,容器高8公分,植物下面依次是基质土、过滤的无纺布、用来吸水和过滤雨水的陶粒层和2公分的储水层。下着雨,屋顶上基本没有水渍,似乎都被这些佛甲草“喝掉”了。

如果对常德主城区进行航拍,这种青绿色的屋顶会不时闯入你的眼帘。“半空中的绿地”不仅仅带来视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让雨水在半空中就被“留”住不少。我们关注一滴水在常德的“海绵”之旅,自然就从它开始。

上午9时许,雨渐渐停了。润景园小区2期的院落里,老人、孩子在悠闲地散步。这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型院落,树木和草地交相呼应,水塘里的水草和美人蕉茂盛生长,水质清澈见底。它叫“生物滞留池”,雨水径流进入管网前,能通过景观区中的土壤和植被去除重金属、油污等污染物。而屋顶雨水经落水管收集后,汇流至小区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也将再次经土壤、植被等吸收与净化。“每一处设施附近都设置了标识牌,详细介绍相关原理,经常有居民停下脚步研究研究。很多人当初买房,就是冲着海绵型院落来的。”小区客户服务部主管李英笑着说。

常德像这样新建或改造的海绵型院落目前有167个,占建成区面积达11.55平方公里。一个院落就是一个“海绵体”,每一个小区的水,通过这样滞渗、蓄留、净化的慢排,市政管网的压力减轻不少。

我们跟随雨水的脚步来到船码头机埠,红色景观栅栏围着两座小型建筑,大片芦苇迎风摇摆。与其说是机埠,不如说更像公园。雨水从管网直接流入隐藏在大型停车场和景观绿地下的调蓄池,先经过1级沉淀池沉淀,再依次溢流到2级沉淀池和调蓄池。待调蓄池储水到达一定容量,雨水泵房向生态滤池输送经过初步沉淀后的雨水,再经过长满芦苇的生态滤池处理达标后直排进入穿紫河。非雨水泵房将污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厂,二期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入沅江,最终汇入洞庭湖。

在常德,从天而降的一滴水达屋顶至院落,流向道路、管网、机埠,最终进入自然水系,整趟旅程被一个又一个“海绵体”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对改善水生态、水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

整治后的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芮志光摄)

2015年3月,常德顺势而为,申报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为湖南唯一。过去的4年,“海绵”成为水城常德的一个重要标签,常德人在一步一步地探索中收获了“这滴水”带来的感动。

海绵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目标就是“大雨不内涝,水体无黑臭”。近两年,在长江中下游普降暴雨的情况下,常德中心城区再没有出现过严重内涝、积水,“城市看海”一去不复返。而提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穿紫河是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

6月1日,恰逢周末,穿紫河岸边人流如织。坡堤上蔓绿如茵,水中,几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面积大小不等的生态浮岛就像一块块绿色的草毯铺设。它们或独处,或联排,或三五成群;岛上的绿植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和岸边的亲水植物、草本植物相映成趣。入夜,水上观光巴士一路穿行在桨声灯影里,观音乐喷泉、听本土戏剧、看“仙女翩翩”、赏异国风情……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无不沉醉在这一处秀美的碧水里。

穿紫河是一条流淌近千年的城市古运河,被誉为常德城里的“金腰带”。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穿紫河一度成为封闭的臭水沟。“以前住在河边窗户都不敢开,现在天天到河边散步游玩。”土生土长的市民陈炎在穿紫河畔住了20多年,他亲身体验着这里的变化。

作为一座水城,临水而不能亲水是一种难言的尴尬。从2002年起,常德开始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治理。穿紫河首当其冲,随着清淤工程启动,清除底泥污染,恢复河道断面,对沿岸110个雨水口进行截流、封堵,疏通河道、增加调蓄容积,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穿紫河不仅恢复了自洁功能,还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与无数“小海绵”连通,消纳着城区的超量雨水。

近年来,海绵试点区内老城区10多处黑臭水体得到整治。穿紫河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提升到了III类,白马湖改造成了中央公园,新河南端也形成了约3公里景观带,还有滨湖公园、长港水系、竹根潭水系等黑臭水体通过整治,焕然一新。这些过去的“黑臭丑、脏乱差”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观光休闲景点,常德人因水而生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做好“清水”文章后,常德又实施江河湖连通生态修复,将城市水系连通,并引沅江水进入江北城区水系补水,真正让水“活”起来。

水活了,城市也活了。

一座德国风情镇被“搬到”穿紫河畔,常德河街重现沈从文笔墨里“黄金码头”的热闹,一连串沿河生态人文景观、一系列亲水休闲游乐项目,吸引着众多游人慕名而来。2017年,仅常德河街一年的旅游人数就高达千万人次,仅游船收入一项就近千万元。

如今的常德,中心城区中建生态智慧城等新建项目的海绵工程由业主全额投资高标准建成;津市、澧县等澧水流域县城的海绵城市建设亦在向规定目标奋进;“海绵”催生了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带动了海绵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常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洞庭湖西滨的水城常德,从一滴水开始,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有力举措,依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保护的规划要求,让境域内沅澧两水水系坚守“一江清水入洞庭”的生态目标,持续释放绿色效益。人水和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了守护洞庭湖的一湖碧水,为了建设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常德正在奋力谱写新的时代答卷!(常德日报 记者 肖慧 曾玲 丁时慧)

鸟群在湿地上或翔或栖,为秀美大湖增添了灵动的韵律。

儿时豚鸟今又来——岳阳长江岸线码头华丽蝶变

6月4日早上7点不到,在岳阳市君山区东洞庭湖林阁老监测点,和往常一样,巡护员邓铁牛已经对他所在的“辖区”进行了第一轮巡护。

巡护路上,蓝天白云,清风拂过,阳光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不时看到几只江豚露头嬉戏。另一边,绿油油的芦苇随风飘荡,发出“沙沙”的声响,黑麦草和白色小野菊交相辉映,迎风点头。这样的美景,让邓铁牛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今年51岁的邓铁牛是土生土长的君山人,在长江边上嬉戏长大,与芦苇为伴,一路见证了长江岸线的点滴变化。

“小时候,长江边上经常可以看到天鹅、江豚、乌龟、鹭鸶……非常原生态,我们在这里摸爬打滚,留下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1991年,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邓铁牛成为君山当地芦苇总厂的一名工人,他的工作内容是每天给芦苇除虫打药,整理沟渠。“那个时候大家都穷,很多住在附近的老百姓打起了长江的主意,捕鱼打鸟,还有人到芦苇荡里专拣鸟蛋。”当时,邓铁牛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义务巡逻志愿者,守护长江。

2011年,华龙混凝土公司进入君山,与芦苇总场签订了码头租赁协议。在机器轰鸣声中,绿地消失、砂砾成堆、噪音隆隆、尘土飞扬,江豚鱼禽四散而逃,邓铁牛记忆中的童年乐园变成了寸草不生的砂石堆。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作出指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华龙码头作为长江经济带必整治非法码头之一,2017年3月,君山区全面完成了拆除工作。同时采取回填土方、植播草皮、撒播草籽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整治之后,华龙码头岸线复绿,芳草萋萋,芦苇茵茵,消失很久的江豚鱼禽又回来了这片熟悉的地方,豚跃长江的景致再次出现。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阳,从华龙码头极目远眺。欢迎他的,是芦苇铺绿、水清河宴、江豚跃腾。站在生机勃勃的长江大堤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现在这里空气清新,江豚、小天鹅、鹭鸶、麻雀、白鹤、绿头鸭……它们又都回来了。早晨和晚上,还可以听到江豚浮出水面呼气的声音。”邓铁牛笑着说,曾经的砂石码头如今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成为长江沿岸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个地方有没有“声”命力,可以用耳朵去听,“原声”越丰富,生命力越强。邓铁牛高兴地说,他记忆中的童年乐园又回来了。

据介绍,2018年6月底,岳阳市按计划关停42个码头泊位,退出岸线7.3公里。同时,开始对142公里的长江大堤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期间,长江大堤外滩的裸露滩头、大堤内垸的宜林地,将植树种草;对沿长江可视范围内的宜林地、矿区和裸露山体进行复绿,促使岸线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截至今年3月底,岳阳市已经完成长江岸线复绿8000多亩。(岳阳日报 记者 丁瑜 张小弓 彭宏伟 文/图)

还你一个秀美大通湖——益阳打响洞庭湖生态保卫战

船行大通湖上,湖水清澈透明,丛生的水草柔柔地在水底招摇,恍如“水下森林”,让人心生欢喜。行至湖心,漂浮在水面的水草上,惊飞一群群鸟,它们一点也不怕人,在我们头顶盘旋,同行的人中有人“懂”鸟的语言,水草上有它们精心筑就的巢,那是在守卫它们的家园。

再次拥抱大通湖,和2年多前的那次相遇,有着惊人之别。那时,曾获评国家“良好湖泊”的大通湖遭遇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水质被有关权威检测机构评定为劣V类。痛定思痛,大通湖区乃至全益阳市打响了一场生态治湖的战役……

望城雷锋公园,湖泊与城市同呼吸。

大湖病了,痛定思痛吹响水环境治理冲锋号

2015年9月,市水文局的一份监测报告摆在了多位市领导面前:大通湖水质为劣V类。随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受命监测核实,结果惊人一致。2016年,当湖体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一出,再证大通湖水质为劣V类时,全市一片哗然。

大通湖享有“洞庭之心”的美誉,湖泊面积为12.4万亩,2012年经申报,被评为国家“良好湖泊”。短短几年时间,大通湖水环境为什么恶化得这么快?抽丝剥茧,答案渐渐明晰。

天泓渔业从2008年开始,承租下大湖水面49年经营权,开始水产养殖。逐利,让公司逐渐失去了对大湖的敬畏之心。118公里围网,将12.4万亩水面分割成一个个精养鱼池。高密度养殖,大量的肥料、饲料等投入大湖中,湖水渐渐变得浑浊,水质变得很差。大量食草鱼类对湖里生长的水草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这些水草可以固定释放在水里的氮、磷成分,一定程度上达到湖水自净功能。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天泓渔业甚至对底栖动物螺蛳、蚌壳等大量捕捞,远销到湖北等地牟利。这些“水体生物净化器”被过度捕捞,导致水中氮、磷等进一步激增。

大通湖集纳了大新河、金盆运河、青树嘴渠、五七运河和苏河(明山电排渠)等5条河流,及周边33个电排入湖,生活污水和不达标的工业废水排放,加上流域范围内52万亩农田施加的农药、化肥所产生的污染随雨水冲刷,进入沟渠最后入湖,间接性导致水质遭到进一步污染。

保护大湖,刻不容缓;治理大湖,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与大通湖区管委会闻“警”而动,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大通湖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就此打响。

恢复大湖“自由之身”,五个“同治”治疗创伤

如何治?这是一道大考题,国家环保部专项督导组来了,开出了良方:做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排、工业点源减排、农业污染减排,做好大湖生态修复增容。省委书记杜家毫率队前来督导,强调要退养、疏浚、活水;市委书记瞿海、市长张值恒前来视察,随后,市委、市政府就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上下同治、标本同治、内外同治、政企同治、人水同治”,提出了“禁、减、清、换、治、保”六字方针。

对症下药,首要的是依法解除与天泓渔业的合同,停止其对大湖的掠夺性开发。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场场激烈博弈,2018年1月18日,大通湖区管委会通过长沙仲裁委,依法解除了与天泓渔业的合同,收回了大通湖的经营权。从此,大通湖彻底恢复了“自由身”。

而其他方面,也在按照国家环保部、省里、市里明晰的治理思路在稳步推进——大通湖、南县、沅江环湖乡镇基本建好了污水处理站;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强河渠清漂清废,加强涉湖涉水企业监管,近两年来,全市共关停涉水企业6家,勒令整改3家;加快畜禽水产退养,严控面源污染,目前禁养区范围内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实现湖内湖外同治,距大湖堤岸1000米范围内的珍珠养殖全部退出,临湖1000米范围内2.5万亩精养鱼塘退养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85%;严厉打击非法航行、非法捕捞行为,抓获非法捕捞人员35人次,刑拘18人;推进增容活水工程,整合国家项目资金和市财政配套资金约7000万元,建成五七闸枢纽工程,2018年5月实现利用五七闸、黄茅洲大闸从草尾河自流引水入湖;疏浚入湖水系,启动大通湖流域沟渠清淤3年行动方案,大通湖已与周边水系自然连通。

大湖里种草修复水生态,“水下森林”让水质明显改善

在大通湖里种草,修复其生态,逐步达到湖水自净功能,则是大胆的创新。

于丹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带领团队在梁子湖作业22年,种下20万亩水草,使水体恢复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被益阳市、大通湖区的领导诚意所打动,他带领团队来到大通湖实地考察后,提出了“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草,河湖连通”的综合治理方案。

118公里围网清除了,食草性鱼类也已打捞完成。2018年1月,最先入湖的是生命力顽强的原生种苦草和轮叶黑藻。第一批水草萌发后,又种下了狐尾藻、金鱼藻、黄丝草等。为加快水草覆盖湖底进度,于丹团队从外地采购水草植株,采用“种大树”的扦插方法种植。2018年10月底的调查表明,大通湖已有水生植物17种,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逐步增加,近10万亩水域有水草,其中6万亩覆盖度达80%。

有一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经过1年的水草修复,在2018年12月底的调查中,大通湖水质监测指标除总磷外,其他指标年均值达III类以上标准,总磷指标2018年有7个月检测结果退出劣Ⅴ类(2017年仅两个月退出劣Ⅴ类),小块区域出现III类IV类水体。

此外,大通湖区对老三运河、五七运河、大新河、金盆运河等主要入湖口进行了湿地建设,共计建成823亩湿地。原渔场职工王秉昌特意带着我们去感受了一下老河口入湖口湿地风光,亭亭碧荷,现正零星地打着朵儿,点缀在这满眼的绿中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与荷相映成趣的,是丛生的菰与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风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湿地公园的打造,除了对外源污染物起到生态拦截作用,以后这些地方还将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助推大通湖生态旅游的发展。”项目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湖水清了鱼多了鸟儿飞来了,美丽大通湖向世界发出邀约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在大通湖恢复出现,包括原已消失的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等;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种群增加,出现野生甲鱼等优质鱼类。湖区大量候鸟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完善。2018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海欣曾率团队对大通湖鸟类资源作了调查,往年调查未发现候鸟迁徙至大通湖,这次,他们发现了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鸟类17种,其中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天鹅、鸳鸯等。

从小在湖边长大的史少文最有感触。曾经他是天泓渔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后来,公司员工由政府接管,他就跟随着于丹团队种草。尽管收入相较以往少了一大截,可他却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都是大湖的子民,以后子孙后代都会感谢我们,努力为他们守住了这一泓碧水。”

丛生的“水下森林”,水中良好的生态系统,让水质明显改善。每有领导前来大通湖视察、督导,区委书记何军田总喜欢带他们去大湖看看。船至湖心,他站起身来,取出一个量杯,从湖中舀一大杯水上来。阳光下,湖水清澈透明,他的笑容“立体”又生动。他说:“作为地方执政者,尽最大努力守护好母亲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通湖变美了,来大通湖旅游的人也慢慢多起来。今年金秋,大通湖将举办大闸蟹美食节,正拟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美食爱好者发出邀约。“希望每一个游客,都能感受到这一方水土不一样的美!”何军田自豪地说。(益阳日报 记者 陈浩军 李伟 通讯员 易家祺)

打造生态亲水走廊

长沙市望城区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

雷锋故里,名望之城。近年来,长沙市望城区通过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实现了全区各大江河湖库水系互联互通,静态的河湖水系变为可循环流动的水系,形成了成熟的水体生态驳岸、水域湿地系统和水系自然景观,进一步释放了“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生态功能,打造出一条条生态亲水走廊。

实施黄金河水系河湖连通工程  助力打造幸福绿谷

地处望城滨水新城核心区的黄金河水系河湖连通工程,南起荷塘撇洪渠、北至沩水河、东临湘江、西接雷锋大道和金星大道,串联了斑马湖、张家湖、大泽湖等多个湖泊水系。该项目综合利用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后形成上、下游水位落差,从上游引水至内湖、沟港,形成了水道长度达22公里,水域面积达33.10平方公里的河湖贯通水系。

“黄金河水系河湖连通工程实施后,调蓄水量可以从原来的几十万立方米达到两百多万立方米,对整个滨水新城片区防洪排涝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我们用生态的手法去打造生态公园,从湿地建设、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形成整体的系统,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和谐共生。”望城区城投集团设计专干龙腾蛟告诉记者。

未来,望城将依托黄金河水系河湖连通工程,着力打造生态系统串联、慢行系统串联、智能服务系统串联的幸福绿谷,成为集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湿地科普、商务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健身、社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链。

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湿地湖泊变身美丽公园

高塘岭街道的东湖区域原本是一块占地150亩湿地湖泊,由于湿地淤泥堆积,湖泊水系闭塞,一度成为望城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区域。2013年,望城启动雷锋公园建设,将东湖湿地进行生态打造,成为打通黄金河水系河湖连通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

望城区城投集团项目负责人徐政华介绍,雷锋公园在设计的时候,充分尊重了现状。所以在后期的建设中,尽量保留了湿地,像湿地上面种植的香蒲、再力花、芦竹等等,通过后期的养护,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雷锋公园在建设时充分融入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沿东湖岸线建立了17处污水雨水收集系统,从源头削减雨水径流,并建设雨水花园、调蓄池、表流湿地、垂直流人工强化湿地、生物塘、水下森林等设施净化水体。经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公园的水质明显改善,“城市绿心”功能得到进一步体现。

生态功能不断释放助力望城打造生态之城

徐政华介绍,他们在雷锋公园内建设了雨水花园,以更好地处理储蓄雨水。通过发挥雨水花园的渗、治、蓄功能,小雨的时候雨水蓄在里面,可以供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的使用。雨量比较大的时候,通过把初期雨水处理干净之后,后期干净的雨水可以通过溢流口排到湖体里面去,这样可以使整个区域的水质能够得到保证。

如今,雷锋公园内的湖泊水质已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到四类水标准,成为了望城城市绿心、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每天,有不少周边居民都会来公园散步、游玩,体验绿坡柳岸、霞飞鹭栖的湿地原生态风情。

而在望城,像雷锋公园一样迎来新生的湖库片区越来越多。马桥河、斑马湖南湖、斑马湖西湖等骨干水系建设均已完工,实现互联互通。张家湖生态湿地也已完成前期设计工作,即将进行建设阶段。黄金河水系范围内的自流水道不断拓长、广阔河湖不断贯通,正逐步形成成熟的水体生态驳岸、水域湿地系统和水系自然景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释放,生态亲水走廊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望城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城。(望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赵李 刘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