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城市道路建设纪实:打通城市动脉 加快复兴

318国道改道扩建,城市快速路网即将成型,城区断头路全面打通,地下管廊建设如火如荼……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完成城市道路建设任务约209公里,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增加到12.26平方米,路网密度达9.92千米/平方千米,路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我市结合荆州地理优势,全面加快我市交通路网建设步伐,一张两横三纵、内接外连、四通八达的巨大交通网正在荆州大地展开,成为筑牢“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的先行官。

发展骨架更加完善

路网连民心,无言树丰碑。一条条通畅平整的道路交织的路网连接着每一寸土地,给荆州带来勃勃生机。

今年来,我市计划实施130个、总投资91.06亿元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将建成荆州大道、高阳大道、楚都大道、海子湖大道、318国道改扩建等项目。同时,荆江大道、复兴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截至目前,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等62条道路建设已开工。

复兴大道是聚焦“两横三纵”快速路网体系建设的开篇之作。作为全市第一个PPP项目,投资规模达82.47亿元,项目西起引江济汉渠,东至上海大道,全长25.45公里,串接起沪蓉高铁荆州站、蒙华铁路荆州东站、岑河新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形成城市未来的交通主轴线。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5.55亿元,其中,荆州大道至上海大道计划2019年9月底前建成通车,2020年9月底前全线竣工。

荆江大道(原沿江大道)是连接我市东西向主次干道,“目前,江陵县、中心城区部分路段已开始建设,力争年底完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横跨3区一县,连通荆州区、沙市区、荆州开发区、江陵县重要主次干道。全线按照设计速度每小时80公里的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荆州东西向交通拥堵压力。

一条条民心工程交织成网,既是城乡建设的重点,也是群众获得感的联通支点。

如今,向外,沪蓉高铁荆州站、蒙华铁路荆州东站、岑河新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连接,形成荆州未来的交通主轴线;向内,通过“接二连三”通道及中心城区路网建设,荆州路网越织越密,发展框架更加完善,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不断提高,形成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道路网络框架。

路网“触角”越伸越长

道路建设既是拉开城市框架的起点,也是“全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域开放”的支点。

我市作为江汉平原、湘鄂边地区通江达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发展路径带来了广阔的建设机遇,也让荆州从内陆腹地变成建设高地。

补短板,才能撬动新发展。

去年起,我市启动刘家台路(荆沙大道至东环路)、沿江大道卡口等治堵工程。通过不断完善中心城区主、次干路路网,全面打通城区进出城通道关键节点断头路,“接二连三”的通道及中心城区路网建设,让城区交通更加通达,市民的回家路更舒心更安全。

红门南路,是连接北京路、沿江大道重要通道,此前因征迁等原因,未进行道路建设,由于过往车辆频繁通行,道路负荷较重,上下班高峰期频繁出现拥堵现象。“完善路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全面打通城区进出城通道关键节点断头路。”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红门南路建设工程将连接北京路、沿江大道等多个周边道路关键节点,建成后,将一举消灭“病害”。

同样的攻坚场景,也在荆江大道(白云路——太岳路)的建设工地上演。作为我市东西向主干道,该项目于2018年实施全线改造,全长1271.13米,目前已完成雨、污水管道,正在进行路床整形,建成通车后,将极大的增强车辆通行能力。

伴随着“打基础补短板”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市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便捷交通格局正加速形成。

“毛细血管”更加发达

道路建设不光在“面子”上,也渗入了“里子”。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地下综合管廊虽然不“显山露水”,但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城市的“主动脉”“生命线”。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市在加速“织”好城市路网,进一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档次和标准,为群众创造着更优质的宜居环境的同时,做足城市“向下”的文章,全面加强地下管廊建设。

结合城区重点道路建设,采取干线和支线综合管廊以及缆线管廊将城市各片区主要干管系统进行串联,形成以输送为主、兼有配给功能的干、支线系统,最终形成“三横六纵,分片区供应”的综合管廊系统格局。

“我们将避免频频‘开膛破肚’、供水管网破坏、地下管线事故等现象发生,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荆州4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将全面铺开,总长度达22公里左右,分别是全长14.6公里的复兴大道项目、全长3公里的荆州大道太湖港至江汉运河项目、全长1.1公里的太湖港至荆沙大道项目、全长4公里的荆李路项目。目前,已建成7.9公里,力争2020年,形成“环”状布局、总计完成40.92公里管廊规划。

硬件不断完善,软件也不断优化。一个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正在荆州悄然形成。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围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城市生态道路网络,让一张张建设“蓝图”化为生活实景,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记者郭江峰 通讯员罗杏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