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下税费 “加”出动能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减税降费最新“成绩单”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930亿元。面对今年这道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大餐”,企业实际感受如何?

记者在多地调研时发现,无论是大型制造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无论是外贸企业还是创新创业企业,都在“大餐”中享用到自己的减负“菜肴”,实现不同程度的降成本、加投入,为发展积蓄新动能。

——为企业前行“卸包袱”。

去年年底,重庆丁月玉兔王餐饮店的老板娘王秀梅还在考虑要不要关门歇业。

“餐饮店一直到去年12月销售旺季都没啥起色。算了一下,家里的收支有点不平衡。”她原本打算年后关门去外地打工。

然而,在今年1月国家出台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措施后,王秀梅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小店不用缴税了,一年能省近5万元。“这给了我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王秀梅说。

大幅放宽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一项项扩大小微企业减税红利的举措,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卸掉包袱”。今年前5个月,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新增减税668亿元。

“此次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政策将覆盖95%以上的纳税企业,其中98%为民营企业,将促使更多企业减掉负担、轻装上阵。”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经庭如表示。

——为转型升级“加燃料”。

不仅仅是小企业,今年以来,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费率、实施新个税法等政策“组合拳”集中发力,为更多类型的企业,尤其是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助力。

“轰隆隆……”走进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内试验线路作业现场,一台台“大机”缓缓挪动,对一条条铁路线路进行维护,镐头不断提升、下插、振动、夯实……

这家从事铁路养路机械制造的龙头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转产、转商、转场”的自我转型,而减税降费正是一场“及时雨”。

“受益于增值税改革,去年至今减税已超2500万元,今年下半年预计还将减税2240万元。个税改革让员工普遍受益,社保费降率全年减负数百万元。”公司总会计师唐翔分门别类地给记者算了“减负账”。

他告诉记者,生产铁路养路机械需购进大量原材料和设备,物力人力需求量大,税费成本下降直接减轻了经营负担,为企业预留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并使得产品价格在海外更有竞争力。

“一系列重磅的减税降费政策,为公司加快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更多动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唐翔说。

——为研发创新“添底气”。

有了省下的资金,就有了创新的底气。

在江苏苏州,走进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创想机器人博物馆”,一个个功能各异的机器人进行着清洁、家庭管理等工作,展示着数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从曾经一家传统的吸尘器代工厂到如今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的知名企业,科沃斯一路坚持自我革新,不断成长壮大。

该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道,2018年集团投入的研发费用达2.05亿元。受益于此次增值税改革,企业将收获千万级减税“红包”,这将为企业研发“攒”下一笔实实在在的经费。

“这次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体现了国家全力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让我们更有勇气和信心去开拓和发展。”这位负责人说。

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近年来,多项促进企业创新的举措持续发力。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仅仅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这一项政策,去年新增减税达878亿元,有力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个个企业的蝶变,印证着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减下来的“真金白银”推正动企业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看来,减税降费直达市场主体,影响直接而深刻。“给企业减税降费,深层次目标就是要助力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申铖、潘晔、浦超)

改革攻坚 愈难愈进——从基层调研看中国改革形势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国内结构性、周期性矛盾凸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连日来,新华社派出多路基层调研小分队深入一线,触摸经济脉搏,感知改革强音。中华大地上,改革引擎加速运转,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优”营商环境 “稳”经济之基

“创业初期被成都高新区发现引入,在注册公司、税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发展壮大后,高新区帮助企业协调扩大办公场所、提供融资支持。”极米科技副总裁郭雪晴告诉记者,在不到5年时间里,这家创新公司不断成长壮大,在中国投影机市场占有率达到15%。

为更好培育新动能,成都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分层分级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对口服务。

重庆两江新区政务中心社会监督员——中美合资企业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公关部总监戚远林把随身佩戴的工牌翻过来,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他另一重身份。

“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也可以随时向两江新区政务中心提建议。”戚远林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两江新区共有23名社会监督员,其中11名来自企业,主要职责是反映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诉求。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从拼投资、拼优惠政策到拼服务、拼营商环境,各地方政府竞争理念发生深刻转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人才、资金、技术的竞争,只有在营商环境上做得更好、做到最好,才能抓住创新时代的黄金机遇,对中西部来说,尤其如此。”西部省份一位基层干部感慨地说。

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的竞争力,更是一个国家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胜出的硬实力。

2018年底,一张“清单”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发布。以此为标志,中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真正实现“非禁即入”。

世界没有先例,这项重大制度创新,释放了最大限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的强大决心和勇气。

面对风险挑战,中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国内市场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

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今年要把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再压减一半以上,中央层面再取消下放50项以上行政许可;

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重点监管等结合;

优化政府服务:打造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

世界银行的报告中,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一次提高32位,改善幅度为东亚太平洋地区之首。

“攻”改革之坚 “活”创新之水

在成都,一场源自高校的职务发明产权混改,将触角伸向产权“禁区”。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明确将职务发明成果由国家所有改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将“事后股权激励”改变为“事先产权激励”,高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三七开”比例共同申请专利。

改革唤醒一批“沉睡”的科技成果。截至今年初,西南交大已完成205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的分割确权;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评估作价入股成立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总值超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

自上而下顶层设计,自下而上基层探索,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经验,正在全国各地转化为生动的改革实践。

今年预计减税降费2万亿元——

财税改革纵深推进,减掉的是负担,增加的是活力。

今年前5个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930亿元。其中,深化增值税改革自4月实施,4月、5月整体净减税2218亿元。

记者调研发现,多家企业计划将节省的税金投入到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中。

在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市景谷县,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初步测算,增值税税率下调一年将带来1000余万元的减税,对正处于拓展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攻坚期的公司来说,是一剂强力‘催化剂’。”公司总经理张开赋说。

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用改革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一系列“痛点”“难点”逐一突破,为中国发展破除前进障碍。

“借”开放之势 “强”改革引擎

6月30日,中国宣布外资进入船舶代理、电影院、演出经纪机构、油气勘探开发等限制将进一步放宽或取消。继2018年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63条减至48条后,2019年版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减至40条。

“通过取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包括外资参与国内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将增强市场活跃度,营造公平开放的准入环境。”BP中国董事长兼总裁杨筱萍说,时隔一年再次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让外资企业看到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深受鼓舞。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法宝。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随着一系列开放新举措的推进,中国营商环境建设加快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推进。

13.5%、18.8%、22.5%——今年前5个月,云南、重庆、四川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均达两位数以上,远高于全国4.1%的整体增幅。

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曾经相对闭塞的西部,从开放末梢站上前沿,在开放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

“云南省今年将继续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实现口岸各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持续压缩口岸货物通关时间。”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余蜀昆说。

放眼全国,通过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各地不断为自身赢来更多发展空间、发展机遇和发展动能:

在东部,辉瑞普强全球总部在上海揭牌,跨国药企首次在中国设立全球总部。

总部经济的“辐射效应”、优化营商环境的“磁场效应”、365天的“进博效应”发力,今年前4个月,上海新设外资项目、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同比增长均超过20%,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

在中部,依托自贸试验区平台,湖北已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吸引2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

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以开放倒逼改革,用改革激发创新,中华大地上,一曲改革的时代强音正在奏响,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定、不断前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