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来帮忙,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实现智慧建设

荆州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大力实施生态湿地监控信息化建设,扎实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日常监测和巡护管理,大力实施生态湿地监控信息化建设,5年来,湖北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确保红线范围内湿地性质不变、面积不减、利用不乱。

湖北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市中心城区,试点建设始于2014年,以荆州古城护城河、太湖港及港南渠、荆襄河水体为主体,总面积为469.41公顷,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共5个功能区。

5年来,我市坚持以环境保护为主,实行严格区域准入,坚守湿地生态红线,先后埋设永久性界碑20块、勘定界桩100个,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加大督办整改。同时,围绕生态保护、景观效果及功能要求,全面加强荆襄河、太湖港、护城河三大水系水岸改造、水质保护,持续开展护岸林建设、外来物种集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社区生活垃圾治理等综合整治行动,湿地公园建设亮点纷呈。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该湿地公园管理局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依托他们的科研力量,丰富湿地公园的科研项目库,对湿地公园的水环境、动植物种类、种群特征及变化规律等进行监测。投资约120万元在5个功能分区内建立湿地监测信息系统,15个监测点360度红外探头对湿地公园水质、鸟类、空气质量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监控。

从周边区域居民中聘请9名巡护管理人员,全天候、全方位、分领域开展针对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人为影响等内容的巡护,对各类破坏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理。设立荆襄河、柳门泵站、明月湾等3处保护管理站和景湖社区管理点,对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的水质、动植物资源等进行巡护监测。

据该湿地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01种、椎动物209种,其中包括野莲、野大豆和野菱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以及黑耳鸢等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14年和2017—2019年两批(次)鸟类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从湿地公园申报时的79种增加至135种,监测还记录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等级的青头潜鸭,这表明该湿地公园对湿地景观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效果显著。

(作者:记者郭仕新 通讯员吴海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