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连着最基层,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基层干部群众回信。从脱贫攻坚,到志愿服务;从大学校园,到民营企业;从祖国边疆,到创新一线……一封封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体现着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怀,蕴含着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表达着对奋进新时代的殷切希望。
人民日报推出“牢记嘱托 奔跑追梦——收到总书记回信之后”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见证发展变化、感悟初心使命。今天刊发第九篇《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玉麦乡,一度是一家三口撑起的“三人乡”,如今仍然是我国人口最少、人均面积最大的乡。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中称赞“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这质朴的话语,迅速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传遍全国。
早上从拉萨出发,驱车沿雅鲁藏布江向东,再向南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果木拉山和日拉山,颠簸10个多小时。傍晚,从临崖山路俯瞰,青山环绕的小河谷地带便是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白云映照之下,村口那面漆在石头上的国旗格外鲜艳。
“这一年多,玉麦的变化最大。”望着一排排新居和正在建设的工地,刚刚放牧回来的卓嘎、央宗姐妹开心地说。“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关怀,看好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把玉麦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28日的回信,58岁的卓嘎、56岁的央宗,脸上满是信心和自豪。
申请前来落户守边的多起来
玉麦乡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过去因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生活孤寂,不少居民陆续搬离,人口最少时,只有老乡长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口坚守这里。
“不能因为玉麦穷就离开,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得守着。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好。”卓嘎、央宗姐妹记住了阿爸的话,放牧巡边一干就是几十年。
1996年,两户人家回迁,玉麦的人气渐渐增加,到2016年全乡已有9户32人。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央宗姐妹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为国守边的决心,汇报家乡的发展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让卓嘎、央宗等所有玉麦人增添了守边固边的信心和动力。
“玉麦又增加了47户,现在有56户197人了,申请前来落户守边的居民越来越多。”人气旺了,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也更忙碌了。
崭新的轻钢龙骨装配式楼房,藏历新年之前就已建好。老居民都入住了,新居民也大都搬了进来。
这些新玉麦人,来自附近的乡镇。“比以前的土房子好多了,又保暖又防潮。”搬来不久的仓决曲珍对新家很满意,她的丈夫这天到山南市看车去了,打算贷款买辆卡车搞运输。
玉麦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同比增长了11.1%。有了人气,商店、餐馆、家庭旅馆、甜茶馆也越开越多,竹器、鸡血藤手镯等手工艺品经常卖断货。
“别看玉麦人不多,在外上学的孩子可不少,如今有5名在校大学生呢。”达娃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卓嘎、央宗姐妹无论到哪里放牧,都要在那里插上国旗。胡学民摄
乡里用上移动支付
一年中大雪封山大半年,进不去出不来,曾经的玉麦近乎与世隔绝。去趟县城,要翻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40公里的路,汽车至少走十几个小时。新时代新气象,好政策好光景,这两年,玉麦人的生活完全变了。
水泥路通了,国家投入资金改善交通,因大雪封山导致交通不畅的时间从大半年缩短到3个多月。村民买了8辆车,去山南、去拉萨更方便了。“再也不用下雪天牵马翻山了。”担任玉麦乡邮递员20多年的白玛江村告诉记者,因为泥石流、塌方、雪崩造成断路的情况少了,邮包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电网通了,2018年2月合闸送电,正式接入国家电网,不再担心电压不稳烧坏电器了,必备的酥油灯成了“文物”。“过去建的125千瓦小水电站,如今变成了备用电源。”乡长胡学民对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更有底气了。
4G信号通了、互联网全覆盖,乡里都能使用移动支付。“我们家的客人多,手机支付方便得很。”开家庭旅馆和小商店的村民白玛次旺一家,普通话也讲得流利了。
路网、电网、互联网,玉麦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连上台阶。“两年前,大半年也收发不了一邮袋的东西,现在隔两天就能运来满满四五邮袋的快件。”白玛江村感慨。
玉麦乡政府驻地玉麦村,从前只有几百米长的一条街,如今变成了环状三条街。边境小康乡建设全面铺开,新的乡党委、政府办公场所正在动工建设,学校、卫生院、公园、游客中心、玉麦酒店等也在规划筹建。
“没有总书记的关心、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就没有玉麦今天的新面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卓嘎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把党中央关心玉麦,玉麦群众心向党和祖国的故事讲给很多人听。
守边固边还要兴边
国土在哪里,就要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哪里。2018年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后,卓嘎、央宗姐妹把这份荣誉化作更大动力,带动更多干部群众加入守边行列。
放牧守边,是生活更是工作,是本分更是职责。爱国守边已融入玉麦人的血脉。
玉麦守护的边境线很长,大部分地方谷深林密。“全程80公里,每人负重50斤到80斤,一走就得8天。”年前带着乡干部徒步巡边的达娃说,“我们不以为苦,乐在其中。”
守边固边还要兴边。玉麦人开始琢磨蹚新路,兴产业。
离玉麦村7公里,有4个新建的大棚,每个1000平方米。连着几天,十几名乡干部把山上收集来的半腐木运到了大棚。
“前边两个大棚换好土了,用来种蔬菜。后面两个大棚试种食用菌,半腐木就是当培养基的,技术员过两天来了就能试种。”达娃向记者说起了发展的构想,要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村民不能都放牧啊。从保护生态出发,山上的牦牛要控制在600头以内,现在只有400多头了。“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玉麦良种牦牛基地,控制规模,缩短养殖周期,达到草畜平衡。新鲜蔬菜在我们这儿可是宝贝,将来一部分村民可以从事这一产业,以合作社的方式经营。”
种养之外,玉麦的旅游发展也很有潜力。赏杜鹃花,观高山湖泊,穿云杉林,体验高山牧场……玉麦“布拉加日”精品旅游徒步路线正在建设,已投资1000万元。
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本来有机会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回到了乡里。“我是西藏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的,玉麦开发旅游项目,这下可有用武之地啦。”索朗顿珠说,“年轻一代玉麦人,一定会传承和发扬前辈们的精神,当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