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决定,在荆江右岸和虎渡河左岸的公安、江陵、石首三县之地建立荆江分洪区(现分洪区全属公安管辖)。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为了广大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在唐天际,李先念等同志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于这年的4月5日正式开工,20万湖北、湖南的民工和10万解放军指战员参加了战斗,还从武汉、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调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建筑器材。6月25日竣工时,荆江分洪工程仅用了75天的时间就胜利完工了。
太平口进洪闸的闸门绞车在安装中
这项上保武汉三镇,下保岳阳、长沙安全的巨大工程,由苏联专家设计。主体工程包括进洪闸(即北闸,位于公安县埠河镇)、节制闸(即南闸,位于公安县黄山头镇)和208公里围堤。当长江出现特大洪水,为缓解上游洪水来量与荆江河槽安全泄量不相适应的矛盾,就开启北闸分蓄洪水,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同时利用南闸控制由虎渡河入洞庭湖河水流量,以减轻洪水对洞庭湖的压力。荆江分洪工程于1954年首次运用,先后三次开闸分洪,不仅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直接受益,而且对武汉三镇和沿江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起到重要作用。
荆江分洪工程施工中最为艰苦、最为著名的当属“腰斩黄天湖”(就是修建节制闸,即南闸)。为跨过450米宽的黄天湖,当湖水抽干后,1万多名官兵跳进深达4米的淤泥里。淤泥表层散满死了的鱼虾和腐烂的水藻,上万双脚一踏进湖里,就搅起阵阵催人呕吐的腥臭。淤泥里隐藏着无数的死菱角、螺蛳和蚌壳碎片,好些战士一跳进淤泥,脚或腿就被剌破了,乌黑的淤泥上沁出缕缕殷红的血水。经过数天苦战,他们用篾箕、水桶、饭盆、包袱……把满湖淤泥清得干干净净,最终筑起一座巍峨大堤。
正在建设中的太平口进洪闸
荆江分洪工程施工时,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到工地授旗慰问。出席北京亚洲暨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筹备会的各国代表一行26个,专程到工地参观访问时目睹这一伟大工程,不禁惊叹说:“这是一件大奇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巨大力量。”
分洪区北起太平口(位于公安县埠河镇),南至藕池口(位于公安县黄山头镇)。总面积921平方公里,蓄洪量可达54亿立方米。长达1054米的进洪闸(北闸),象一条钢铁巨龙,雄卧在太平口滩头,监视着荆江的洪水巨浪。节制闸(南闸)长337米,修筑在公安县黄山东麓虎渡河之上,为风景秀丽的黄山锦上添花。南北两闸充分体现了“湘鄂并重,江湖两利”的原则。
为纪念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胜利竣工。南北两闸附近,都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公园。公园内的有纪念塔,纪念亭,镌刻着毛主席、周总理及唐天际、李先念、邓子恢等同志的题词和碑文。四周广植垂柳绿杨、苍松翠柏和花草青竹,宛如美丽的园林,几十年来,这里始终是游客和中小学生切身体会爱国爱家、奉献敬业精神的必到之地。
1954年长江出现了百年未有的大洪水,分洪区人民顾全大局,迅速转移,及时开闸分洪,超额蓄积了大量的洪水,使沙市水位较预报值下降了0。96米,保住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同时,也减少了进入洞庭湖的水量,使湖滨各县人民安全渡过汛期。
1998年当洪水到来前,分洪闸(北闸)拦淤堤119个预埋炸药室内,工兵在此已经埋下22吨炸药,准备随时启爆行洪。在当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共和国没有开闸”, 保住了分洪区内的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公安县第二次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