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逊逝世

资料图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于昨天凌晨病逝,享年85岁。记者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悉,钱逊先生的告别仪式将于下周一上午8时在八宝山殡仪馆文德厅举行。

“钱逊老师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是清华文科的灵魂,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清华的文科逐渐壮大成长,有了如今的成就与光亮。”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与钱先生相识已有30余年,昨天听闻钱先生逝世的消息,刘晓峰一夜未眠,拿出钱先生所赠的《论语读本》反复细读,回忆起与老师相处的点滴过往,深感惋惜,“1986年,我硕士毕业来京觅职,是钱先生在清华大学工会的小平房里接待我,那是我几十年清华教书工作的起点,当时钱先生明亮的目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待到我之后进入清华正式工作时,清华的文科正在钱先生的努力下一点点成长起来,他在清华文科的恢复上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以他独到的学术视野,调动很多学者进到清华来,推动一个个研究项目成立……”刘晓峰回忆道,虽然当时自己只有23岁,但是在钱先生的带领下,当时的清华文科给了他和同辈的年轻学者们无限信心和期望。“我出国留学十年,钱老师一直热心关注我的成长,他做了很多事情让我觉得很温暖:每年过节,钱老师的明信片都会准时准点寄到,我在国外写的很多论文钱老师也都给予指导。钱老师对我和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从国外回来继续推动清华文科的发展。”

今年春节前夕,刘晓峰照例去探望钱先生,“钱老师爱人去世以后,他便一个人生活,他的身子骨很清瘦,但目光仍像小孩子一样亮。”当天,钱先生和刘晓峰再次谈到自己一生思想的转换,“老人家仍持之以恒地研究着《论语》,研究着儒家传统文化,他踏踏实实地、一章一句地为我们解读,他的这种平实的态度深深感动着我。”

链接 不遗余力传播国学

钱逊生于1933年10月,籍贯江苏无锡。1952年至1953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1953年至198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哲学教研组任教。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历任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此后在诸多学术机构工作,担任过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等职。

钱逊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国学大师钱穆之子,他本人亦以推行国学、讲诵《论语》闻名于世。据了解,钱逊祖籍无锡,但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在苏州的时候,钱逊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16岁的钱逊高中毕业,他拒绝了父亲去香港学习的邀请,考入清华,北上求学,父子一别就是31年。钱穆在上世纪60年代著有《论语新解》,钱逊则把自己对《论语》的研究写成《论语浅解》一书,并不断修订完善。通过自己的精心研究,钱逊认为《论语》是教人修身做人的书,他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论语》的思想核心。”在他看来,修身不只为自己,还要使别人也能够得到安乐,更进一步还要使百姓都能过得好。

在钱逊眼中,《论语》是传统文化的根基,不但影响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还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他认为,提高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离不开国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提倡重读经典、重读《论语》。著有著作《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全书副主编,《理论卷》主编)、《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平天下——论语的处世智慧》及论文若干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