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运用“生物技术”复活2000多年前战国丝绸文物

历时近4年时间,37年前出土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2件国家一级文物——“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和“小菱形纹锦面绵袍”近日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完成修复保护,不久将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修复前和修复后)

1982年,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相继发掘出土了“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和“小菱形纹锦面绵袍”。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被誉为我国“古代丝 绸宝库”,该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物,可分为绢、绨、纱、罗、绮、锦、绦等,种类之多,叹为观止。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和“小菱形纹锦面绵袍”分别是该墓发掘的墓主遗骸衣衾包裹第七层和第十二层,其凤鸟菱形纹锦、大菱形纹锦、田猎纹绦、龙凤纹绦 以及袍面的凤鸟花卉纹绣,构图内容丰富,织造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楚国的纺织技术、服饰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纺织品保护研究部副主任陈绍慧:“这2件文物都是战国时期的纺织品,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当时刚出土的时候颜色非常鲜艳,纹饰构图也很精美,但是1982年出土后一直存放在博物馆库 房已经快40年了,其质地已严重糟朽,并伴有严重的粉化、发硬现象,文物本体多处开裂、残缺,丝绵板结,丝织质感下降,急需修复保护处理。

2015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正式启动“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和“小菱形纹锦面绵袍”修复保护工程,文保人员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对文物进行全面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对文物实施了揭展、清洗加固、形制确定、拼对整理、加衬修复等保护措施,并将首创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的“古代丝织品保护生物技术”运用到文物修复中。

据了解,出土丝织品在所有文物保护中是难度最大的,它是蛋白质纤维织物,在地下埋藏多年,出土之后,受到温度、湿度、光线、氧气等影响,经常是几分钟就会发 生巨大变化。大多数墓葬中的丝织品都会腐烂变质,即便幸存下来,也由于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泡,稍加触碰就会“灰飞烟灭”。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团队经过10多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研发出“古代丝织品保护生物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文物保护领域。利用这项技术,该中心还修复了清代乾隆帝用过的两顶九龙画伞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一件丝织棉袍。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国家文物局出土纺织品保护基地,修复全国各地出土的纺织品文物500多件。

(作者:记者佘国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