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新增幼崽187头

图为:饲养员给江豚喂食。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豚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长江江豚是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水域,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指示物种”和“水中大熊猫”。7月31日,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科考队,对保护区内螺山至新滩江段进行了长江豚类及栖息生境考察。

考察期间,科考队目视观察江豚25头次,声学监测同目视观察结果一致。最大群体13头,并发现2头幼豚。考察结果显示,在长江流域江豚种群数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保护区内江豚数量稳中有增。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盾行动”,较好推动了保护区内物种保护和岸线修复。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新滩口——螺山江段,涉及我省洪湖市、赤壁市、嘉鱼县和湖南省临湘市4市县。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首次使用水下无人机巡护

8月7日,记者获悉,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长江江豚“智慧巡护”项目,首次使用无人机、水下无人机、水下摄像机等智能设备,开展巡护。

据悉,该项目搭建江豚生活习性巡护系统、水生态环境巡护系统和无人机智能巡护系统,通过感知设备采集与江豚生活习性及栖息环境相关的部分水陆环境数据,为长江江豚保护区提供详细的影像资料、尤其是自然水域下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记录,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此前,这一智能巡护系统已参与东北虎、斑头雁、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保护项目。江豚是该技术介入保护的第一个水生生物物种。

天鹅洲保护区位于石首市境内,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1990年起,投放5头江豚进行试养,2015年从江西鄱阳湖迁入8头进行种群基因交换,并向周边保护区迁出一定数量江豚,现已自然繁衍成一个80多头的小种群。

图为:麋鹿奔跑。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今年新增幼崽187头

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月22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今年以来,保护区已新增幼崽187头,创下历史之最。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1年11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位于石首市长江北岸天鹅洲,占地面积1567公顷,属于麋鹿原始栖息地的一部分。由于气候温和,水草丰盛,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理想场所,有“中国麋鹿之乡”的称号。

麋鹿形态奇特,拥有鹿角、牛蹄、驴尾和马面,因此又被称为“四不像”。每年3月到5月是其生产旺季。今年,保护区工作人员还拍摄到了麋鹿野外自然分娩的珍贵视频以及刚出生不久的麋鹿宝宝吃奶时的画面,场面萌意十足。据悉,目前保护区种群已突破800头,如果加上野外种群,已突破1600头。

(记者汪彤、龙称、实习生邱思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