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老兵肖德准:深藏功名六十载 一片初心清如水

云上荆州报道:1964年7月23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内,镁光灯闪烁不停。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正在接见地空导弹二营全体官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接见过的唯一一支整建制部队。55年后,在松滋市洈水镇的一个河边小村,我们见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的主人叫肖德准,原松滋县大岩咀乡供销社退休干部。今天的故事就从这位84岁导弹老兵开始说起。

肖德准的家在洈水镇青龙咀村,走进这间简朴的平房,客厅最醒目的地方悬挂着两张奖状和一幅黑白照片。泛黄的奖状是肖德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提前晋衔奖励的见证。

而照片则是1964年肖德准和战友们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时,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内拍摄的。时间回溯到1956年,21岁的肖德准参军入伍,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一名新兵。

由于战士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

这七个半月的训练异常艰苦,其中肖德准印象最深的是一项“二级导弹液体加注”的项目,由于加注的是剧毒、腐蚀性的液体,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操作员需要着防毒衣、带防毒面具,全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训练结束操作员把防毒衣脱掉时,贴身衣物早已被汗水浸湿,而这种练习的次数是以千为单位来计算的。当时,肖德准被任命为地空导弹二营发射一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有着更艰巨的任务。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日子,为了保证领空安全,9月21日,导弹二营官兵在北京郊区进入一级战备状态。10月7号,肖德准和导弹二营战友们一举击落一架美制RB—57D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例。肖德准也因此次任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个人一等功,由发射一班班长晋升为排长。

1961年,当时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侦察机——美国最新U-2型高空侦察机潜入中国领空。肖德准告诉记者,这种侦察机可以说像流星一样快、像狐狸一样狡猾。

为此,我军作出决策,采取游击战的传统战法。随后,肖德准和二营战友们背着行李,战斗足迹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风餐露宿,转战南北。 经过连续多月的“潜伏”,1962年9月9日8时32分,3枚地空导弹由江西向塘阵地射向天空,在中国领空不可一世的U-2应声而坠。1962年9月28日,肖德准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晋衔奖励,晋升为连长。

1964年,肖德准所在的导弹二营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这一天,是肖德准一生中最难忘、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刻。肖德准告诉记者,要永远铭记自己是英雄营培养的一名共产党员,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13年的戎马生涯,令肖德准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长期神经衰弱。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 1969年,肖德准响应组织号召,怀揣着不能公开的一张照片、两份奖状,回到家乡。一位打出过国威、军威的英雄,开始了乡村生活。

回乡之初,肖德准务农为生,直到1974年,肖德准才被组织安排到当地供销社工作。当时,大岩咀乡供销社共有12个分店,位于花桥峪的胜利分店最为偏远、艰苦,因此急缺人手,肖德准二话不说,去了胜利分店。

工作中,最苦最累就是搬运物资,上至布匹下至柴油,全靠肖德准和同事们肩挑背扛。

由于交通不便,肖德准经常半个月才回趟家。妻子雷正凤一个人在家种近5亩水田,还要照顾老人和三个孩子,平时有个头疼脑热,肖德准根本顾不上。谈起已去世的妻子,肖德准感到很愧疚。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要凭粮票、布票、烟票、酒票等才能到供销社“凭票购物”。因此经常有亲朋好友想请肖德准帮忙弄点紧俏商品,都被肖德准拒绝。

肖德准和妻子常年患病,还要拉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退伍多年后,肖德准一家依然一贫如洗。此后,肖德准从报刊杂志上了解到这段军事历史保密期已过,但他仍未向任何人展示过自己的赫赫战功,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从供销社退休后,肖德准先后在原大岩咀铁桥中学、公社卫生所打零工补贴家用。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肖德准都脚踏实地,扎实肯干,他也将这种处事态度传给了子女。

2014年夏,松滋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来肖德准家中走访时,揭开了老人尘封半个多世纪、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而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放,大家才知道,原来英雄就在身边。

随着松滋市“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活动开展,肖德准深藏功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这位84岁的导弹老兵,用60多年的坚守,继续感动着新时代征程中的每一个人。

(记者:董浩 卢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