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9月26日,迎来了湖北省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正式运行5周年。同时,今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
南水北调工程是旷世伟业工程,它润泽了北方,也惠及了湖北人民。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包括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汉江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和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四项治理工程正式投入运行5年来,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生态效益成功彰显
引江济汉工程进口位于荆州市李埠镇,出口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渠道全长67.23公里,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主要是为了满足汉江兴隆以下江段生态环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运需水要求,同时还可补充长湖和东荆河水量。引江济汉工程设计年调水31亿立方米,实际调水连续4年超设计,2018年调水40多亿立方米,今年1月至9月初调水已超40亿立方米。
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方调水268亿立方米,通过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已累计引水183亿立方米,其中向汉江补水146亿立方米,从保持生态基本流量看,实现了向北方调水与向汉江补水基本平衡。加之,通过丹江口水库的调蓄和合理调度,水量下泄过程趋于均匀,枯水期流量及水环境容量有所增加,保证了汉江仙桃断面不低于500立方米/秒生态基流。
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在长江水位低于汉江水位的情况下,引江济汉工程及时启动泵站应急调水,分别抽水4.58亿立方米和1.13亿立方米,有效应对了汉江中下游可能出现的“水华”,确保了汉江中下游生态安全。
5年来,引江济汉工程累计向长湖、东荆河补水31亿立方米。长期断流的东荆河从此活水奔涌;一遇干旱之年大面积干涸见底的长湖从此碧水充盈。引江济汉工程多次对荆州古城实施生态补水,累计向荆州古城护城河补水近2.27亿立方米,让护城河“死水”变“活水”,为古城注入了新鲜活力。
灌溉发电两全其美
兴隆水利枢纽位于潜江、天门境内,上距丹江口水利枢纽378公里,下距河口274公里。总库容约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已累计发电12.65亿千瓦时,年均发电创产值7000多万元,其发电收入用于引江济汉工程运行费用。
兴隆水利水电枢纽建成后,上游水位长年保持在36.2米左右,比往常抬高4米,控制范围内300余万亩农田灌溉水源保证率基本达到100%,比原有灌溉面积196.8万亩增加了100多万亩。天门罗汉寺闸常年可保持120立方米每秒的引水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天门工业、农业、居民生活和生态用水。
通过兴隆枢纽抬高水位,潜江市从兴隆一闸、二闸引水,从潜北到潜南,从潜西到潜东,大渠小渠,渠水奔流,大塘小塘,个个盈满。因为有了水源保障,潜江市发展稻虾共作面积70多万亩,形成了小龙虾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出口贸易、饮食旅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深精加工、节会文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创产值330多亿元。
2014年8月,汉江中下游抗旱形势严峻,根据省领导指示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求,引江济汉工程提前49天引水2.01亿立方米,有效解决汉江下游抗旱的燃眉之急。2017年7月,面对汉江流域特大旱情,累计引水14.6亿立方米,汉江中下游及引江济汉工程沿线800多万群众受益。最近一个时期,江汉平原持续干旱,7月18日省防办下达抗旱调度令以来,引江济汉工程每日保持33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流量,向汉江、长湖、东荆河补水,满足沿岸群众抗旱灌溉需要。
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实施项目185处,其中较大闸站31处,小型闸站154处。东荆河倒虹吸工程将谢湾灌区30万亩农田灌溉调整为自流灌溉,使潜江市自流灌溉达90%以上。徐鸳口泵站承担着仙桃、潜江两市共18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多次在抗旱排涝的关键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
形成千吨级黄金航道圈
兴隆水利枢纽的建成,改善汉江航道76公里,将500吨级航道提高至1000吨级,货运量呈迅猛发展态势,航运效益显著。截至8月底,累计过船数53245艘,累计载货量4318万吨,提前超过设计水平。沙洋县依托兴隆库区航运,建设了一个新码头——沙洋新港,又为新港配套建设了一个港口工业园,开辟集装箱航运,与武汉阳逻港对接开展内河联运。钟祥的航运也得到极大发展,该市磷矿等大宗货物运输,也都通过汉江航道和江汉运河。
引江济汉工程,又称为江汉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人工运河。运河设计1000吨级通航标准,连通长江和汉江航运,打通了一条航运便捷通道,缩短往返荆州和武汉的航程约200公里,缩短荆州与襄阳的航程近700公里。截至8月底,累计通航船舶33799艘次,船舶总吨2544万吨,载货量1496万吨。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引江济汉工程渠顶一侧建设成限制性二级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
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规模为Ⅳ级航道,整治范围为丹江口至汉川574公里航道,其中丹江口至兴隆河段按照500吨级标准建设,兴隆至汉川段结合交通部门规划实施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连接长江航运,形成环绕江汉平原、内连武汉城市圈的千吨级黄金航道圈,通航条件改善,水运物流迅猛发展,有力助推湖北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防洪和安全饮水保民生
引江济汉工程除了引水、灌溉、航运功能外,通过科学调度,还能发挥显著的防洪作用。
2016年7月,沙洋县持续暴雨,拾桥河水位迅速上涨,长湖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45米,而进入长湖的拾桥河洪峰流量达到1100立方米/秒,超过1032立方米/秒的历史最高纪录。通过调度引江济汉工程,将1.1亿立方米的洪水撇入汉江,相当于降低长湖洪水位0.4米。
据荆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不是引江济汉工程发挥撇洪作用,长湖一些地方肯定会决堤。长湖周边都是村庄和养殖鱼池,一旦决堤,损失惨重。
2017年汉江秋汛,汉江中下游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潜江、仙桃等地防汛形势严峻。引江济汉工程关闭长江入口闸和潜江高石碑出口闸,确保汉江安全,支持下游防汛。
以前,沙洋县后港镇、拾桥镇和毛家镇3个镇吃水,都是从长湖后港取水,那时长湖由于没有引江济汉工程补水,水质为劣Ⅴ类。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后,这3个镇改从引江济汉渠道取水,不仅水源有了保证,而且水质为Ⅱ类水质。其中的后港水厂随着农村管网延伸,到明年底供水人口将达到8万多人。引江济汉工程对解决沿线群众的安全饮水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工程
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总投资超过115亿元。如此巨大的水利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好、维护好,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对湖北南水北调人是一个考验。我省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抓好工程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行业管理标准,学习借鉴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单位管理经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管理制度,从设备维护到机关办公秩序全面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管理,不断加大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检查考核,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结合单位新、设备新、人员新和技术力量少、管理经验少等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多次组织一线工作人员到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等全国水利先进单位学习和跟班作业,利用多种渠道对干部职工进行系统培训,实现了全员持证上岗,技术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确保了各种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是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都处在城市远郊和偏远乡村,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结合基层单位年轻人多、思想活跃的特点,近年来,工程管理单位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同时,扎实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打造花园式单位,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解决干部职工住宿、交通等生活困难,使干部职工专心致志地工作、快乐安心地生活,基层专业技术力量得到稳定和发展。
四是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检查。机构改革后,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作,不断强化对兴隆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引江济汉管理局两个党委的领导和管理,及时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顺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运行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使我省南水北调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