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1958年9月13日,这一天,武钢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武钢1号高炉提前建成出铁!
当天,毛泽东主席登上一号高炉炉台,向欢呼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当铁水奔涌而出时,主席笑了。
当时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称该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胜利”。
武钢一号高炉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改变我国“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党中央提出“钢铁要过江,钢铁要过关”的思路。决定在湖北兴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新钢厂被列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
1954年春,中苏专家在沿着长江反复勘测选址后,最终选择在武汉东郊的一片开阔地,即后来的青山区。新厂正式命名为“武汉钢铁公司”。
据悉,毛主席当也亲自参与了武钢厂区选址。“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至今武钢博物馆仍记录着他的这句话。
武钢高炉(资料图)1955年,一张关于在武汉附近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蓝图被铺开。今年73岁的徐桂斌从鞍钢调到武钢工作。他说:“当年武钢的建设者来自祖国各地,在一片荒滩原野上,住草棚、喝浑水,手拉肩扛,条件十分艰苦。”
当时,有西方媒体甚至断言,一号高炉出铁是“天方夜谭”,而武钢人硬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中国争了气。
毛主席亲眼见证一号炉出铁
1958年9月10日,正在湖北视察的毛主席在武汉约见武钢负责人李一清,当他得知武钢可在国庆节前出铁,高兴地说:“到出铁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从武汉汉阳门上船,去看武钢出铁。船到江心,他说:“我要游到武钢去。”说完便下了水,游了半个小时他才上船。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视察武钢(资料图)据时人回忆,毛主席问时任武钢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的韩宁夫:“今天什么时候出铁?”“下午三点半左右。”韩答。 “有没有把握?”主席又问。 “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也可能有预料不到的百分之一。”韩答。 “好呀,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之,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主席幽默地说。
武钢当时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之一,而一号高炉则是这个基地投产的第一个高炉,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现代化、年产75万吨的大高炉,当时无论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世界一流的。
武钢第一炉铁水流出情景(资料图)
当武钢一号炉出铁之时,只见一条粗壮的火龙由炉口喷涌而出,蜿蜒伸展,顿时金星飞舞,热浪冲天。毛主席站在高台上聚精会神地观看。
“炉前高温,铁灰飘落,汗水浸湿了主席身上的衬衣;铁水奔腾,钢花绽放,主席挥手,掌声雷动。”武钢退休工人徐正州至今仍记忆犹新。
61年累计产铁5420万吨
如今,武钢一号高炉年产量180万吨左右,燃料比领先全国水平,是国内同类型高炉安全生产、低耗长寿的典范。投产61年来,已累计生产生铁5420万吨。
武钢党群部负责人介绍,一号高炉停产,是中国宝武优化产线结构,将武钢建设为更具竞争力的精品钢基地的需要。
“一号高炉已超过设计年限3年,要么大修,要么停炉,继续生产可能存在风险。”一号高炉炉长帅照介绍说,自投产后,一高炉经过两次改造升级,设计炉龄15年,现已使用18年。
与武钢其他高炉相比,一号炉使用年限最久,设施相对落后,容积、产能相对较小。一号高炉已经超额完成了它的民族工业振兴使命。
据透露,一号高炉将被作为工业遗产保存下来,当年毛泽东主席登临的炉台也将被复原。承载着钢铁报国初心的它,已是融入了一代代产业人艰苦奋斗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武钢已关停多座炼钢炉
就武钢一号高炉关停4天前,10月9日,武钢有限公司二炼钢厂2号转炉出完第11868炉钢水,与1号转炉一起,正式停炉。至此,二炼钢厂所有转炉停产,光荣“退役”。
二炼钢2号转炉正在炼最后一炉钢据悉,二炼钢厂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建,共有1号、2号、3号3个转炉,是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龙头,于1977年11月正式投产,是武钢高难品种钢冶炼基地,同时也是新中国现代化转炉炼钢和连铸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输出基地。
而近年来,武钢有限公司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号召,致力于与城市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他们加快转型升级,降本创效,建设“绿色环保、智慧制造”型钢厂,从2016年开始,已经先后关停、拆除了炼铁厂2号高炉、二炼钢厂3号转炉和7号、8号焦炉。
武钢有限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安表示, “后工业化时代,传统钢铁如何转型发展?尤其是像地处中心城市的武钢有限这样的钢厂,更需要高效精简的运作和管理。智慧制造无疑是一条必然路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