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960年
她与“白局”结缘
2019年
他们与“白局”的故事还在继续
她叫黄玲玲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的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4岁,因为一次机缘巧合
她与“白局”结下不解之缘
74岁,她的女儿和外孙与她共唱一曲“白局”
共叙这场穿越时空的戏梦人生
“ 在我有生之年,
我把我所有的心血都赋予了‘白局’
我要把它传承下去,
让它代代相传。”
说起对“白局”艺术的爱
黄玲玲的话掷地有声
“南京白局”
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
它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
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白局”即“白唱一局”
演唱者不取报酬
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
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
再配上板鼓、碟盘等打击道具
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
入行60年
黄玲玲教习过几千个弟子
他们有的成了老师
有的是文职人员
不断地为古老的“白局”注入年轻的活力
而这其中最让黄玲玲自豪的
便是自己的女儿和外孙
许茹是黄玲玲的小女儿
如今已年近半百的她
从小就听着父母在家拉拉唱唱
“白局”的曲调与她而言早已深入骨髓
在许茹眼中
“白局”艺术几乎是母亲人生的全部
母亲常常在深夜伏案工作
只因忽然有了创作灵感
一个人扛着道具服装冒雨赶路
亦只因几十年来初心不改
如果说
黄玲玲艺术人生的关键词是“钻研”
许茹的关键词就是“传承”
10年前,许茹的父亲逝世
为“白局”奔走的担子
忽然落到了母亲一人身上
许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于是辞去了自己的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白局”艺术创作中
“真的很辛苦,
可是妈妈却很开心。”
“无论在任何场合,
妈妈对‘白局’都是无偿的奉献。”
谈及母亲对“白局”的付出
许茹声泪俱下
一度哽咽
这么多年来的执念与追求
皆化于点滴清泪之中
秦淮生,秦淮长,
儿时划船摇着桨……
对于黄玲玲的外孙、许茹之子操博而言
“白局”的曲调
是对童年最美妙的注脚
“外婆和妈妈都是‘白局’艺人,
我觉得我有义务
传承发扬这门艺术。”
操博说
8岁那年
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操博被推上“白局”表演的舞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一次表演之前
操博熟记了大量的对白、唱词和动作
也是那一次的表演
让操博一夜长大
忽然明白了外婆和母亲的辛苦
现在
操博已经是一家单位的文职人员
业余时间他依然会常常练习“白局”
出现在“白局”演出的舞台上
他和同龄人一样喜欢刷朋友圈
喜欢新潮的事物
而在“白局”排练场上
他却总是透着股儒雅的艺术范儿
操博说
“白局”是南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
也是年轻一代的宝贵财富
这种传统文化是必须传承发扬的
不能流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像操博这样年轻人的加入
也给了传统“白局”艺人新的灵感
让“白局”唱段
更符合当代人的口味更接地气了
一张桌子两张凳子
低沉悠扬的胡琴
配以酒杯、小碟的打击伴奏
加上词调婉转,音韵流畅的南京话
“白局”是南京人的财富
更是中国传统曲艺的财富
在这次访问的最后
黄玲玲带着她的女儿和外孙
共同演绎了一曲“白局”选段
让三代人的戏曲梦在我们的画面中定格
他们本是三个时代的人
却因南京“白局”艺术拥有了相似的故事
他们的眼神里满是单纯和清澈
那眼神里
写着三代人传承“白局”的不变初心
2008年
“南京白局”
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南京白局”的传承故事则还在继续
如今
“白局”艺术已经走出国门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白局”这门古老的艺术
因代代传承而历久弥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