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听!曾经唱到中南海的荆州本土民歌 还在广为传唱.......

云上荆州报道:马山民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纪念荆州区马山镇马南村马山民歌队建队65周年,荆州区马山镇人民政府、荆州区文化馆等单位在马山民歌的发源地马南村主办了专场文艺演出,一起来感受马山民歌的魅力。


上午十点,在欢快悠扬的音乐中,马山民歌专场演出拉开序幕,朗朗上口的乐曲,通俗易懂的歌词,瞬间点燃了现场乡亲们的热情。马南村是马山民歌的发源地,马山民歌曲调以喇叭调、伙计调、得得调为主,还有蛤蟆调、叮当调、天天调等,是荆楚古歌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朗朗上口的乐曲,格外亲民。

今年是马山民歌建队65周年,现场还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王兆珍老师,上世纪50年代,当王兆珍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时,田间地头广为流传的马山民歌就深深地印刻在了她的心间。

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马山民歌逐渐从田间地头搬上了大舞台,1957年,以王兆珍老师为代表的民歌手将马山民歌唱到了首都北京大剧院,唱到了中南海,回忆起当年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情景,王兆珍依然激动不已。

马山民歌作为荆楚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过王兆珍老师记忆中的高光时刻,也曾经历过低潮和困境,但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这一原生态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8年6月马山民歌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相关政策和群众热情的相互影响下,马山民歌的群众基础也越来越牢固。



马山民歌取材广泛,歌词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山民歌也与时俱进,在创作中迸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为了将这一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的政策,从2007年起,马山民歌开始在马山镇的校园里传唱、生根。

在马山中学,不仅开设了马山民歌的音乐课,还有一套专门的自编教程和教学方法。易唱易记,久唱不衰,马山民歌在更多人的传唱中发扬光大,而作为荆州有着浓郁地方特色艺术瑰宝,保护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和完善。

记者:董浩 廖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