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近日,据网友反映说在荆州区荆北路南侧的一条不知名的巷子里,发现了一座完整的清代民居。这座老房子究竟是什么样?尘封着怎样的历史呢?
从荆北路进入拥军巷,三百米后顺着右边一条弯曲土路向前走,连续拐四个弯后,一片青灰色的纸瓦在眼前叠开,与周围的红瓦相互辉映。瓦下,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典型砖木结构房屋。
房屋的主人叫关文亮,今年已经69岁了。老人告诉我们,他是满族正黄旗瓜尔佳氏族的后代,这座房子是他的祖宅。顺着老人的指引,我们依然能在屋梁上看见不少精美的雕花。门前的小院子里,铺满了方形的青石砖,每一块都充满了年代感。
拾阶而上,是六块近三米的雕花红木门,对称布局,纹饰讲究,十分精美。仔细观察,会发现每扇门的门框上,都有或长或短的间隙。关先生告诉我们,这些间隙,都是历史的足迹。
跨过一尺多高的木门坎进入正厅,春台、神龛,八仙桌,太师椅等老物件一应俱全。虽然屋内堆放着不少杂物,但这些丝毫掩饰不住这间房屋曾经的华丽之美。
关先生告诉我们,虽然这里相比之前,屋内的格局有所改变,但房内的木柱,隔断雕花墙,青砖地板都在。木窗棂雕饰讲究、营造着优雅、和谐的居家氛围;木雕洗脸架造型优美,凤鸟、花卉等形态传神逼真、栩栩如生,讲到尽兴处,关先生还给我们来了一段满腔。
关文亮说,这座老宅至少有200年的历史了。在他还是孩童时,这座房子所在的院落有近600平米。 厅前有楼,厅后有景,头顶纸瓦,背倚斗墙,在这里,关先生和父母姊妹度过了快乐无忧的幼童时光。1940年,随着沙市的沦陷,祖宅也被日寇侵占,他们一家只能寄居在亲友家中度日。
那时,关先生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搬回自己的房子,这个愿望在1949年,终于实现了。但回来时,房子早已不是他们离开时的景象。
房屋虽然有些破败,但重新聚在老宅里的一家人特别开心,他们将房子的前厅收拾出来,提供给解放军居住。在这个古老的院落里,每天都上演着新中国的军民鱼水情。
1955年,关先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带着比他大九岁的哥哥和他的两个妹妹在荆州城内谋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苦。1958年公私合营时,老宅里除了正厅外的前厅与后院,都交由政府统一管理。因家庭贫穷,他们不得不变卖家里的家具和阁楼楼板,目前,老宅除了部分家具和屋檐下的穿山木被变卖外,其他格局都保存良好。现在,老宅里只剩下关先生和老伴两人居住,他们在这里看青草爬满石板,看时光慢慢滑过斗墙,感受岁月的斑驳与厚重。
关先生告诉我们,这座老宅现在属于原荆城二队的集体土地,因为周边都是村民的民居,四周也不临街,所以一直没有被发现。他现在希望,能够对这座住宅,有更多的了解。
尊重和善待老建筑 为城市留住文化记忆
古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关先生的住宅究竟是否是始建于清代?目前荆州城区这样的老民居还留存多少?又是如何保存的呢?记者将荆州地方志专家浦士培,请到了关老的家中。
雕刻精美的祥云、凤鸟、桂花,刚走进正厅,浦士培就对正厅与卧室隔断木墙上的木雕,称赞不已。浦老告诉我们,这些雕刻无论是从形制还是图形上看,都具有明显的明清特点。而且这座土木结构的房屋坐北朝南,山墙为小青砖的斗墙,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典型清代民居建筑特色。
史料记载,康熙平定三番之乱后,开始向南派驻八旗军。根据当时的兵制,八旗驻军允许携带家眷,据此推测,关先生的祖先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定居荆州的。
在关先生老宅的小菜园里,我们还找到了一块斗石。上面刻有“三百斤”等字,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老人祖先可能是八旗军的设想。
经初步测量,关先生祖宅的前后两栋房子包括偏房和院落东西长23.7米,南北进深约19.8米。但经过历史的洗礼,目前仅保存下一进坐北朝南的正厅。目前,这进正厅的保存状况如何?最大的价值在哪里?带着疑问,我们请教了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教授郑辑宏。
郑辑宏介绍,从建筑的形制与用料上,可以判断,关先生的祖宅属于典型的荆州古民居。与北方的民居相比,荆州的民居和商埠结合的更为紧密,为了在有限的街面上实现商业的最大化,荆州民居在形制上更加灵活,住宅的进深相对更长。
这一特点,关先生的祖宅并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从荆州市城乡规划局2018年10月公布的荆州市新确定历史建筑推荐对象一览表可以看到,目前荆州区共有21栋清代建筑,分别分布在繁荣街和荆中路。但目前的保存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在郑辑宏看来, 荆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需要保存更多更好的古建筑,来丰富城市的灵魂和记忆 。
老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载体,更是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城市发展过程中,只要妥善处理好建筑的新旧更迭,才能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深刻理解家国情怀。
记者:陈明阳 严欢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