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首例ECMO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

2月11日,荆州市中心医院成功抢救一例确诊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过11天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继续ECMO支持,等待肺进一步康复,即可痊愈出院。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荆州市首例使用ECMO成功抢救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争分夺秒 “救命神器”抢出生命奇迹

2月11日,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传来消息:“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病情恶化,重度缺氧,需进行更有效的治疗。”

“情况非常危急!”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情况下,患者浑身水肿、严重紫绀,血氧饱和度58%(正常情况下95%以上)、动脉血氧分压40 mmHg(正常情况下85至100mmHg)、心率170次/分(正常情况下60至100次/分),血压201/106mmHg。

“病人随时有死亡的风险!”

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动脉置管、留置胃管、床边纤支镜……一系列抢救迅速完成。然而,患者情况并未改善。

由该院心胸外科主任黄江平、呼吸内科主任马经平、麻醉科主任王力甚、ICU主任李良海、感染科主任胡勤明等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团队迅速讨论后拍板:“上ECMO,越快越好!”

一场持续11天的生死争夺战就此打响——

气管插管及ECMO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操作人员暴露感染风险极高。麻醉科副主任沈述威、张鲲,心胸外科副主任钱海云、护士长尹熙、廖尧,ICU护士长胡柳……市中心医院ECMO团队义无反顾,迅速集结到位,直奔风险最高的战场。

消毒铺单、定位血管、穿刺静脉、插管置入……

身着三级防护,佩戴正压呼吸器。防护设施十分厚重,蒸腾的雾气很快模糊了护目镜,两层手套找不到手感。操作的不便给穿刺带来很大难度,但患者病情危急,一刻不能耽误,怎么办?

弯下腰,凑近些、再近些;还找不到,就蹲下去;视线不清,就打着手电,仔细地看……没有先进的方法,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渐渐浸湿了医护们的防护服。

“流量正常、氧合正常、ECMO运转正常。”离心泵引出的暗红色血液,经膜肺化为鲜红的血液,流回患者体内——患者缺氧状况显著改善,抢救成功!

夜以继日  重症监护闯过“生关死劫”

ECMO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一个机会,但置管成功、机器运转只是战斗的冲锋号,与死神抢人肉搏战才刚刚开始。并发症、细菌、真菌、病毒、脏器衰竭等,都在张牙舞爪,等着医护带着他们全力守护的病人,一关关地闯过去。

心胸外科黄江平主任指出,ECMO是为进一步治疗或器官功能恢复争取时间而使用的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堪重负的肺暂时替换掉,以人工肺替代换气功能。作为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使用ECMO的时机要精准评估”。

“ECMO成功安装只是开始,在等待肺康复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精细化管理,实施监测、治疗以及感染、出凝血事件、机械故障等的预防,营养支持和对其他器官的保护。”心胸外科副主任钱海云说。厚重的防护服虽然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保护,但给ECMO团队一线医护人员增添了极大的不便,需要付出成倍的辛劳和汗水。

截至2月21日,经过钱海云副主任、肖旷医生、尹熙护士长、廖尧护士长及14名专业护理人员不分昼夜的坚守,ECMO已顺利运转了11天。廖尧护士长感慨:“一分一秒都是深思熟虑的治疗和精细准确的护理,一分一秒都是为患者肺康复争取到的时间,一分一秒都是患者生存的希望。”

这11天里,超过20次专家讨论、60次血气分析、110次ACT检测、264小时尿量监测、出入量管理、CVP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以及难以计数的基础护理、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每一次彩超、每一次X线、每一次脏器功能检测,都牵动着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心。

幸运的是,应用ECMO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生命体征逐步稳定。患者目前心、肝、肾各项功能恢复正常,无血栓、无出血,“大白肺”转成“白加黑”,青紫的指甲转成令人欣喜的粉红色,两次核酸检测转阴。大家期待着,患者肺部进一步康复,撤离ECMO,最终痊愈。

与新冠肺炎危重症疾病的斗争中,市中心医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整合力量  救治中心全力守护重患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得益于医院疫情防控专家组组织协调,得益于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更得益于一线医护人员无怨无悔的付出和专业的治疗护理水平。

应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对市中心医院乃至荆州市抗疫战线上的医护人员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为了打赢疫情阻击战,根据荆州疫情防控形势,粤荆两地携手,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打造起了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

将原PICU楼改建成“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组织危重症救治、呼吸疾病领域的专家坚守一线;与广东医疗队联手整合医疗力量,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市中心医院将进一步发挥鄂中南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为更多危重、重症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作者:记者匡奕君 宗璇 特约记者朱飞 通讯员 付沫 鲁萌 廖尧 赵晓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