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植树节。
石首市终于告别缠绵的阴雨和病霾,迎来久违的阳光。20多个广东和海南医疗队员,结伴来到石首市政府大院,种下了一棵“友谊之树、活力之树”。不需要再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他们的脚步轻快,笑声轻松。
街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3月7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清零;12日零点,石首正式放宽“战时”状态的出行限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开始回到正轨。
繁华回归的背后,有石首市委、市政府的防控成效,也离不开广东医疗队和当地医务人员、海南医疗队的接续努力。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梳理驰援石首的广东医疗队69人一个月来的表现,称得上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有胆气:孙小聪的两次插管、拔管
“今天早上,我第一次起床后没有去医院,突然觉得有些不知所措。”3月8日接受采访时,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主任医师孙小聪说。从2月12日抵达石首,到3月7日送走最后一位患者,他几乎都在连轴转。
刚过不惑之年的他,2003年毕业,科室前辈身先士卒抗击非典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直鞭策着他;他曾主动申请援藏1年,在最短的时间里帮林芝市人民医院建起了ICU病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他又第一时间请战,入选第二批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并被前方指挥部任命为赴石首医疗队队长。
他不是医疗队里最德高望重的,但他很快就折服了所有人。
2月15日,大雪纷纷而落。很多队员没有见过雪,有些兴奋;但走进病房,他们情绪又低落下来。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夏平(化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生命体征极不稳定。
怎么办?大家都看着孙小聪,这位敢于在青藏高原皑皑白雪见证下,完成林芝第一例ICU患者抢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前方指挥部的信任和队友的期待。
“必须要早插管!上!”他说,在感控监督员、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内科医生刘旺的帮助下,他穿上了仅有的二级防护设备。
插管是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患者口腔打开,特别是出现呛咳,大量飞沫带着病毒喷射而出。插管医生必须穿戴正压动力送风过滤式防护头罩,才能最大程度阻挡病毒,也可以保证更舒适的内环境和更开阔的视野。但石首没有,孙小聪只能寄希望于现有装备。
护目镜戴久了会变得模糊,前面还有一个面屏遮挡,视野狭小。更令人担心的是,当地没有电子可视喉镜,只有普通喉镜,他进行插管观察时必须要紧贴到夏平的脸上,两人的脸只隔着20厘米甚至更近。
面对看不见的大量病毒,孙小聪让队友稍微靠后,自己就像是穿着笨重铠甲的堂吉诃德,用最快的速度冲向碉楼。
与盲目的骑士不同,赋予孙小聪胆气的是他的技艺。“我工作17年了,天天在ICU抢救,技术过关了。”他说。这是真正接手重症病房来的第一个BOSS。孙小聪“兵不血刃”,2分钟就插管成功,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医疗队的士气大涨。
“我2月14日上大夜班,看到很多患者病情危重,心里还是有点恐惧的。”1998年出生的小护士邓玉敏说,她是广东医疗队最小的队员之一,有3年的呼吸科工作经验,“第二天聪哥插管成功,给了我信心,我也敢跑到最前面抢救患者了。”
2月19日,更大的挑战来临。石首第一例插管患者王久(化名)病情好转,需要拔管治疗。相比插管,拔管的风险更大,此前荆州还没有一位患者拔管成功。
孙小聪与前方指挥部、队员们沟通后,再次披挂上阵。同样的二级防护,同样安排最少的人协助。他平稳有力的双手,慢慢把气管抽出,气管拔出的一瞬间,一口痰液喷到了孙小聪的面屏上、身上。站在旁边的刘旺很担心,孙小聪却指挥若定,直到把患者安顿好才去消毒换洗。
掌声和欢呼声在医疗队响起来,前方指挥部也对孙小聪不吝赞扬,有关负责人高兴地说:“对广东医疗队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孙小聪做了敢死队才敢做的一件事,好样的!”
从出病房到回驻地,孙小聪一直表现得很平静,队员打招呼也只是呵呵一笑。但是,当晚发出一条朋友圈消息,透露出他的激动:“这应该是荆州地区第一例成功脱机的病人,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我拉开窗帘,让温暖的阳光照进病房,他说出一句‘阳光很好哟’,这可能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有韧劲:两次高难度的患者转运
作为老朋友,孙小聪的两次冒险操作,都让刘旺很捏了一把汗。但是他拗不过孙小聪,也不忍放弃患者。
刘旺是一个话不多的医生。说着说着,他忽然哽咽了,既感动于石首患者的信任,也感动于队友的付出。
2月13日当晚,医疗队员还在整理装备,调整状态。突然接到接到当地医务人员的请求,有患者需要抢救,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主任黎焯基二话不说,抢了军令就到石首市中医医院,成为医疗队最先进入病区的急先锋。
孙小聪插管和拔管的过程中,黎焯基都在旁边掠阵,他一直关注王久的病情。拔管后的王久,使用高流量氧疗仪进一步治疗,21号病情逐渐平稳,又撤掉了尿管和胃管,从危重症转为重症。
2月25日,他的病情突然有所反复。为了更好研判病情,接到汇报后,孙小聪决定位患者做一次全身CT。
广东医疗队接手的隔离病区,大多是临时启用,如何安全且高效地在CT室和病房,以及其他医院、病区之间转运患者,是医疗队员的一大挑战。
当时是下午3点,黎焯基、刘旺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男护士符景松推着王久去检查。CT设备在另外一栋楼,两栋楼之间有一个接近30度的长斜坡,形成了一道天堑,难以逾越。
“下坡还好,我们在前面顶着床慢慢下滑,爬坡就太考验体力了。”刘旺回忆。病床加上王久和设备,超过200公斤,病床的四轮又不太听指挥,穿着防护服的三个人举步维艰,很快就汗透衣背,每走一步,每交流一句,都要大口喘气,“我们缺氧缺得厉害,就像是被人扼住喉咙。”
但他们也因此扼住了死神的咽喉——CT检查显示,王久有左肾盂扩张严重等多种问题,这是导致他病情反复的罪魁祸首。因为中医院缺乏诊疗条件,孙小聪就与前方指挥部沟通,把他转运去了广东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救治中心。
“到了荆州,他还经常给我发消息。刚开始,他不适应新环境,医务人员也都不熟悉,就想回来石首治疗。”黎焯基说,就在石首清零前两天,他接到了好消息,王久的病情进一步好转,已经搬到普通症病房,很快就可以出院回家。
王久的转运源自广东医疗队前方指挥部的统一部署——2月15日,指挥部与荆州市联手,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重症救治中心建设,集中收治全市重症危重症患者。
2月16日下午,广东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救治中心率先启用。当天就有一辆负压救护车开到100多公里外的石首市中医医院,探索建设重症患者的转运绿色通道。
两天后,石首市危重症患者古正中(化名)的转运,引来外界赞声一片。当时古正中病情加重,必须转运到荆州做进一步治疗。为确保转运成功,广东省医疗队前方指挥部专门从国内首家 ECMO 技术临床应用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征调了一支9人ECMO团队驰援。
ECMO医疗队队长廖小卒在奔赴荆州的途中转道石首,很快明确古正中缺乏适应症。孙小聪陷入两难境地。送不送?不送,患者很难抢救回来;送,患者能否平安抵达?
孙小聪立即与指挥部专家救治组组长蒋文新联系,双方科学研判后,决定还是决定转运。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孙华锋则拨通了患者家属电话,征求他们同意。随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患者送上救护车,拜托廖小卒路上照顾好古正中。
2月19日凌晨4点,接到患者平安抵达的消息后,一直熬夜等着的孙小聪和孙华锋才松了一口气,安心入睡。
为了这次转运,孙小聪一直很忙碌。得知廖小卒等人从中午到凌晨1点都没吃饭,他所能做的,就是捧来一桶泡面。后来回忆起这一细节,廖小卒说,他要感谢孙小聪把他拉进了战争节奏,激起了ECMO团队的熊熊战意。
有谋略:两个战场的感控管理
插管、拔管和转运,更侧重于英雄式的战斗,孙小聪组织的头两次大规模战役,是重症病房改造和患者集体转运。
根据石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安排,全市所有患者都集中收治在石首市中医医院,由石首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和呼吸科医生进驻管理。2月13日,抵达石首的第二天一早,孙小聪就邀请潮州医疗队队长、潮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华锋,河源市医疗队队长、河源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何金,以及刘旺等人实地查看病区环境。
“刚来时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根据前方指挥部的安排,也是落实‘四个集中’的要求,我们要把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管理,并且为救治创造最好的条件。”孙小聪说。
中医院位于石首市最繁华的地段,是人民医院老院区改建的,外貌焕然一新,但内部很多格局已经有了年头,而且由于改造隔离病区时比较匆忙,重症患者所在的一楼,不具备重症患者的抢救条件,也不符合医疗队对院感管理的要求,必须要另辟重症病区。
他们一层楼一层楼勘查,还绕医院几栋楼走了两圈,最终选择了住院楼二楼。“主要是二楼有一个心内科CCU病房,适合抢救危重症患者;而且环境宽敞,能够短时间完成改造。”孙华锋说。此前二楼只收治了少量普通型患者,转运也方便。
石首市防控指挥部迅速同意了医疗队的建议,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仅用2天新的重症隔离病区就改造完成,不仅重新设置隔离门,还装好了氧气管道。2月17日当晚,新病区正式启用,所有队员全部参与患者转运。
“我们从下午6点一直忙到凌晨1点。”符景松说,当时石首有15个重症患者,其中4个患者上了呼吸机,2个上了高流量氧疗机的。每一个人的转运,对穿着笨重防护服的医疗队员来说,都是超负荷的活动。
医疗队制定了一个极为细致的转运方案,特别是每一位插管患者都一个专属护送组,1人负责呼吸机管道管理,1人负责输液管道管理,2人负责推床,1人负责感控管理。同时还设置了监护组,分别在一楼照看和二楼接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等到忙完回驻地,已经是凌晨3点。第二天,孙小聪、何金和刘旺几人又早早起来,与江门医疗队队长甄新现一起,组织新队友的感控培训。
“作为湛江市定点收治医院,我们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年三十开始改建隔离病房,我全程参与。”刘旺说,抵达石首后,有院感管理经验的他再次全程参与了病区改造,并出任感控监督员。因为自己曾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需要经常进病房救治,刘旺制定了详细的感控管理规定要求,每天安排一个外围护士或高年资医生做现场监督,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琳、潮州医疗队副队长林金凤、江门台山中医院内科护长伍夏樱、河源龙川县中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彭靖皎都在其中,她们称自己为“天使守护者”。
见到广东医疗队感控工作的标准、严谨,石首市中医医院干脆邀请他们对医院所有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楼层都做了改造设计,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减少感染风险。
病房改造结束,救治工作走上正轨,医疗队决定将感控工作继续前移,在减存量的同时控制增量。
先是刘旺去了中医院发热门诊,协助梳理原来的收治流程及缓冲间改造;随后孙华锋请战去石首市双创中心,调查这个集中隔离发热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学校公寓的感控情况。
孙华锋是荆州洪湖人,有不少同学朋友在石首工作,对医疗队和当地政府的合作起了不少正向作用。2月20日,石首市卫生健康局有关领导陪同这位广东来的湖北老乡时,对双创中心的问题几无保留,也毫不避讳地请教。
“因为收治患者多,双创中心的压力非常大。”孙华锋说。第二天,他和刘旺、张琳再次现场调查,很快就提交了一个不需改动主体建筑、最短时间内提升感控质量的改造方案,并制定了详细的防控流程指引,“我们用最短的时间理清头绪,做到了高效减负,更好地确保医务人员安全,没有出现一位医务人员感染。”
不久,孙小聪和孙华锋、刘旺又应邀到石首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指导感控工作。
有情怀:中医治疗和心理疏导
和孙小聪一样,2003年毕业的何金,也近距离感受了抗击非典的紧张气氛。这一次驰援荆州,她带足了14天的物资。
根据安排,何金负责信息联络、医生排班和后勤管理等工作。“我们梳理了需要照顾的患者数量,计算发现6小时是最合理的。每次进5~6名护士,3名左右医生,可以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也不会太累。”她说,所有队员都做好了打硬仗和持久战的准备,自己必须确保所有人都战斗力。
中医出身的孙华锋和甄新现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他们的方法是用中医药调理,提高队员们的抵抗力。
甄新现是台山市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也是该院最早的ICU病房医生。早在出发前,他就参阅各类相关资料,研究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预防和诊疗方案。孙华锋也准备了一个中药预防方——贯蓝草方,后来他结合石首气候和地域特点,制定了更适合当地群众体质的加强版本,在全市推广。
“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确诊患者全覆盖。”甄新现说,在石首的广东中医生们组成了一个小队,还起了一个名字:拼命三郎治疗小分队,“我们联手践行中医的悬壶抗疫,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同样来自台山市中医院的杨俊伟,和河源市中医院的内科医生纪传荣、丘冠东属于一个治疗组,他们就自称“长江三侠”。无论是拼命三郎还是长江三侠,都是广东医疗队员们用自我调侃的方式,调节战斗的忙碌和紧张。
心理疏导不只医务人员需要,患者更需要。
“有一天我巡视病房时,一个患者跟我说,他整日无所事事,非常无聊。怎么才能舒缓他的无聊情绪呢?我决定教他八段锦。”甄新现说,中医认为新冠肺炎以寒湿为主,八段锦可以强健身体,增强自身对抗湿毒的能力。
“很多患者都是一家人一起发病,有的患者家人,情绪容易急躁。”符景松和不少患者约定,每天都去看他们,聊聊天。他和所有护士的电话、微信都对所有患者开放,“因为有时会涉及到心理问题、隐私问题,我们都是单线联系。”
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位队员都提到了一个10岁的孩子。因为家人先期出院,留他一个人在医院非常孤独。特别是家有儿女的医疗队员,一直牵挂着他,每次进病房都会找他聊天,还托人买了变形金刚、画笔和跳棋。几天后,孩子痊愈出院,送给广东的叔叔阿姨们一幅画。画的内容简单,运笔稚嫩,但医疗队员都把它当成最珍贵的礼物。
慢慢地,患者们的情绪和病情稳定下来。潮州市中医院内科护士舒健英护理的一位老年女患者,看到新转来的轻症患者意志消沉时,还和医生一起开解后者,用手机放励志歌曲,成了一名“临时心理医生”。
有些敏感的患者发现,他们和医疗队员甚至比队员之间还要熟悉。“第一批到石首的医疗队员来自粤东西北地区,湛江、潮州和河源;第二批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江门。而同一个城市的医疗队员又来自不同医院,大多数人此前互不相识。”,属于珠三角地区。”孙小聪介绍,身为队长,他用最短的时间了解队员的长处,尽可能为每个人提供施展的舞台。
孙华锋、甄新现和长江三侠推广中医药,何金全院查房并为糖尿病患者调整诊疗方案,都得到了孙小聪的大力支持。江门医疗队的陈伟棠和关健威是放射科医生,他就发挥两人的专业特长,每晚组织病例讨论时,请他们阅片支持。
有一次,陈伟棠发现一位发热、咳血的患者影像表现不像新冠肺炎,考虑是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引起的炎症。孙小聪迅速安排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排除了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经过几天系统治疗后,患者咳血停止,发热症状也消失了。
“危急时刻显担当,没有退缩,只有前进!”这是石首医疗队员的共识,也被江门市医疗队员写进了请战书——3月5日,石首县只剩下3位确诊患者,20位江门医疗队队员将工作移交给队友,集体请求转战荆州,“信仰所望,职业所系,形势所趋。我们愿意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去!”
履声初下湖北省,帆影看离石首城。第二天,甄新现带着19位队员转战广东医疗队-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救治中心。两天后,确诊患者清零,石首市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次插管的时候,孙小聪用了石首的谐音“死守”给自己打气,“我在石首死守生命的底线。”如今胜利将至,石首需要的不再是“死守”,而是“厮守”。来自广东的医疗队员们或将陆续离开,但缘分早已结下,未来更为可期,“拟看小蛮腰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