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范工作中,值得关注的岗位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除了一线医护人员,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应该是离传染源最近的群体之一。
医疗废物既包括用过的注射器、输液袋、针头,还包括医护人员脱下来的防护服、口罩等,是容易造成二次传染的危险物品。为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对医疗废物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无害化处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随着入住病人的增加,武汉市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量由40吨左右飙升到最高每天240吨。医疗废物量增至原来的6倍,武汉市垃圾处理能力承压。
从最初“确实存在医疗废物清理不及时”到“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当天就能得到处理”,武汉是如何解决巨量医疗废物问题的?
48小时改建医疗废物处理厂
疫情初期,武汉具备处理医疗废物资质的企业只有一家,专门的清运车也不过二十几辆,然而,定点医院感染性的医疗废物产量却一度接近以前的十倍,积压成了必然。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工作人员只能将无法运走的医疗废物堆放在露天暂存处,为防止病毒泄露造成二次污染,有工作人员被安排24小时进行消杀。
在武汉系列应急方案下,原本经营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的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临危受命,担起处置医疗废物的重要责任。
在交通封闭、无法购买改造材料的情况下,工人们只能从其他车间拆卸零部件进行设备改造,以便适合处理医疗废物,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医废处理区域的改造。目前,为防止感染,公司其他业务已全部停掉,最高峰一日可焚烧医疗废物近600桶。
多方合作转运、焚烧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的存放时间也是有严格限制的,储存时间不能大于48小时,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如果不及时转运,对医护人员也好转运人员也好,病毒的传播也会造成一个高风险的状态。”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正兰说,她所在的医院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量比原来多了三到五倍,高峰时达100多桶。
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转运和处置等工作,除了武汉消防部门、环保部门和医院合作外,各方人力物力的支援,也在帮助武汉及时解决大量的医疗废弃物。
汪长新是一名来自南京的90后医疗废物清运志愿者,从2月17号开始,他和另外三名同伴已经在武汉连续清运医疗废物近一个月。他们每天至少要往返医院与焚烧厂三次,平均工作12小时以上。
“像病人的被褥、被套、枕头,还有正常用的一些棉签、针头”,汪长新说,“现在因为疫情暴发,所以它们属于那种高度感染物。”
接到医疗废物后,志愿者要将它们逐个装入特定的垃圾桶中,为预防垃圾袋破损、病毒泄露,他们要将每一袋轻拿轻放,妥善放好。装满一桶后,还要进行一次消杀。这些垃圾桶的重量也不轻,每个都有七八十斤重,装满一车常常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
上车之前两名志愿者还要互相进行一次消杀,以防将病毒带入驾驶舱,随后,他们开到20公里外的垃圾焚烧厂。一般在这里等候的还有武汉本地以及从襄阳等城市支援而来的其他垃圾清运队。
“七八台车子,轮流下货,在排队期间我们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前后等下货再加上装空桶的话,大概三个多小时。”汪长新介绍说,“他们这边的炉子来不及处置,没有那么多的空桶给我们,所以我们要等把那边货烧完之后,有空桶出来了,然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
补齐医疗废物处理短板
生态环境部动员各方力量,把46台移动设备送到武汉,快速投入使用,处理医疗废物,此外,还通过改建、新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方式,提高武汉处置医疗废物的能力。
在3月11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主任赵群英介绍,“3月9日,武汉263.8吨的处理能力,负荷率93.2%,实际是一个‘紧平衡’状态。”
通过多种举措,武汉实现了医疗废物日产日清。但疫情暴露出一些地区在医疗废物处理上也还存在短板。正如赵群英所说,“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我们看到了能力上的差距。”据统计,全国有22个市医疗废物处理超负荷运行,还有28个市是满负荷和接近满负荷运行。
为此,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今年年底每个地级市都要建成一个规范的处理医疗垃圾的处置场,到2022年6月,在全国所有的县区都要形成医疗垃圾从收集到转运、到处置的科学体系,从而达到所有的医疗废物的科学、有效、安全收集、转运和处置。
处理医疗废物的方式看似很简单,拉到指定的处理厂进行焚烧即可。然而,医疗废物焚烧不同于一般垃圾焚烧,要对其易感染性做好预防,因此,从接收到焚化再到排放气体,都有一系列特殊流程。这些医疗废物在经过1000摄氏度的高温焚烧等处理后,将变成符合环保标准的无害化的残渣和气体,其中不会再有活体病毒生存,感染的可能被彻底切断。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此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各地在医疗废物处置上的优势和短板,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反思并加以改进,提高在医疗废物处置、应急等方面的能力。
请输入验证码